悠香古韻:茶典故3(1 / 2)

第一節 茶史概述

中國茶業有曆史史料記載是從漢朝開始的,尤其是漢末時期的三國時期,從此開始,有關茶業的文字記載在各個朝代越來越多,並隨著朝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的波動,展現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

一、三國兩晉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局勢混亂,最後魏、蜀、吳三分天下;而吳國在揚子江下遊,接近茶葉的產地,盛行喝茶的習慣。據《三國·吳誌·韋曜傳》:“孫皓飲群臣酒,……或賜茶茗以當酒。”從這件事看來,孫皓(吳國第四代國王烏程侯)把茶賞賜給韋曜,作為酒的代用品,如此“以茶代酒”則是不爭的事實。

西晉時期,張載有詩曰:“芳荼六種清涼冠”;孫楚在所作的歌中也提到:“荼,巴蜀出”。這些印證了在四川地方,不僅表示揚子江流域是中國茶葉的原產地,而且可推定中國人喝茶是從四川省的下流推廣到各地去的。

至司馬睿在建業建立東晉,謝安曾利用茶果招待客人;桓溫在宴會的時候,經常利用茶果招待賓客。由此可以認定當時用茶果招待普通的客人,已經是一定的規矩了。

二、南北朝

南朝因為接近茶葉產地的關係,飲茶更見普及,幾近“日常茶飯事”。至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從南朝歸順的人增多,其中有一位叫王肅的儒者,不喜歡北族風味的羊肉、酪漿,而喜好鯽魚羹,口渴的時候就喝一點茗汁(茶);後來王肅漸漸吃慣北方的口味。有一次,他和孝文帝在宴會時,吃了很多的羊肉,也喝了不少的酪漿,於是孝文帝就問王肅說:“中國飲食方麵,羊肉和魚羹、茗飲和酪漿,那一種較好呢?”王肅就回答孝文帝說:“羊為陸產之最,魚是水族之長,雖然所好有不同的分別。羊可比為春秋時的齊、魯大國,魚可比為邾、莒小國,唯茗就不能做為酪的奴隸了。”孝文帝不禁大笑,因此稱茶為“酪奴”;而喝茶的風氣也漸漸的傳播到西北一帶了。

王肅趣意附和,遺茶以“酪奴”之名,自然不是茶的過錯。但由此我們不難推斷出當時飲茶的普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三、唐代

唐代茶葉的普及與佛事有很大的關係。唐玄宗時有一位名叫封演的進士,在《封氏見聞記》上說:“玄宗開元中,泰山靈嚴寺之降魔大師普及禪教,當他坐禪時,祗喝點茶。於是一般人競相仿效,都把茶當作飲料用,遂成風俗。”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奮精神,當然大受歡迎。隨後從山東傳到唐代國都長安,而長安城內開設茶館者,不問道俗,凡是付錢的都可以飲用;至於茶葉的來源,都從江淮一帶用船車運過去,種類繁多。此外,唐文宗常請學士們進入內廷,研討經義典籍,下令宮女準備茶飲賜予學士。由上二例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文武百官,或是販夫走卒,茶是普遍的飲料了。

事實上真正使茶由藥用、飲用變為品飲,並且由一種習慣、愛好、生理需要升華為一種文化、一種修養、一種境界的,應該歸功於一位偉大的人物和一部偉大的著作,這就是陸羽與他的《茶經》。《茶經》的出版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造就了唐人熱烈的生活情調以及豐富濃鬱的社會風采。從此以後,唐代的茶業充滿活力,氣象萬千;茶產日興,名品紛呈;飲茶之風,遍及朝野;茶葉貿易,十分活躍;封建茶法,應運而生。不惟如此,它也開啟了以後茶文化異彩紛呈的局麵,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宋代

茶稅從唐代開始,至宋代則將茶稅改稱茶課,並且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宋時期茶葉生產飛速發展,“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勝造其極”(《茶經》),這一時期,茶葉製作空前活躍,大約有三十多種較具代表性的茶書,詳細記載了這一時代茶葉生產的興盛和對品飲藝術的探索。

飲茶之風“始於唐,盛於宋”。隨著茶業的興盛,飲茶風習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從皇宮歡宴到友朋聚會,從迎來送往到人生喜慶,到處洋溢著茶的清香,到處飄浮著茶的清風。如果說,唐代是茶文化的自覺時代,那麼,宋代就是朝著更高級階段和藝術化的階段邁進了,如形式高雅、情趣無限的鬥茶,就是宋人品茶藝術的集中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鬥茶與日本茶道有著顯著的承襲關係。鬥茶又稱茗戰,是以競賽的形態品評茶質優劣的一種風俗。鬥茶具有技巧性強、趣味性濃的特點。

鬥茶對於用料、器具及烹試方法都有嚴格的要求,以茶麵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茶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沒有水的痕跡來衡量鬥茶的效果。

要想鬥茶奪魁,關鍵在於操作:一是“點”,即把茶瓶裏煎好的水注入茶盞;二是“擊拂”,即在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而鬥茶時所出現的白色湯花與黑色兔毫建盞爭輝的外觀景象,茶味的芳香隨茶湯注入心頭的內在感受,該給心態更為內省、細膩的宋代人士帶來多少的愉悅和慰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