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深積厚(1 / 1)

五祖弘忍大師曾讓弟子們各作一偈,以做為傳法的依據。他看到惠能的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裏明白惠能是個堪傳大法之人,因擔心他招人嫉妒,被人加害,隻是說“此偈猶未見性”。

第二天,五祖悄悄來到磨坊問惠能:“米熟了嗎?”惠能回答:“早就熟了,隻是欠人篩過。”五祖聽了,用錫杖在搗米的舂碓上敲了三下,隨即離去。

惠能會意,便在半夜三更時分,來到五祖的丈室。

五祖告訴惠能:“諸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即是為隨順眾生的根器,教示不同的佛法,因此有不同的法門。不論何種法門,都是無上微妙的佛法。佛陀將正法付囑大迦葉尊者,之後輾轉傳授了二十八代,到達摩祖師時傳來東土,授予二祖慧可,二祖傳僧璨,三祖僧璨傳道信,四祖道信傳至於我,今我將傳法予你。”

然後,五祖為惠能講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頓然大悟。五祖將法門衣缽交付惠能,授其為禪宗第六代祖師,並囑其盡速遠離,先行韜光養晦,養深積厚,以待機緣。直至十五年後,惠能大師才出世弘法,展開日後曹溪一花開五葉的璀璨禪宗史。

養心法語

六祖惠能大師雖然得到五祖弘忍大師的印可,然而為了避開爭奪衣缽的人,他隱跡在獵人隊裏十五年,吃肉邊菜,並隨緣說法,直至因緣成熟方才出世弘揚大法。反觀今人不耐於養深積厚,厚植弘法的福德因緣,一味急求速成,唯恐他人不知,令人慨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