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知道紙是包不住火的,謊言越大到最後是不攻自破。通過這個哲理故事,大家以後都不要說謊了。孩子生活在一個幻想的世界裏,所以他們常常會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當你帶孩子從公園回家的時候,有時候,孩子給你說在公園裏看見了獨角獸。他並不是在有意欺騙你。隻是他們的智力還在處於不斷發育的階段。這時候的孩子還分不清楚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假的,他也同樣不能把他的夢和真實生活區分開。當然,也有的孩子撒一些小謊是害怕父母的責備和懲罰。他們會指責那些自己想象出來的朋友,告訴父母是他們做出了這些錯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淘氣會使爸爸媽媽不高興的,所以撒了個謊。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永遠不說謊,隻是有時候我們願意為了一個更重要的理念或一個我們更在意的人,克製說謊的壞念頭。孩子若是理解了這些,說不說謊,我覺得都不必太追究了。
教育父母:
在日常生活當中,孩子說適當的謊言是正常的,因為孩子的天性使然,有時候說謊也會激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如果你對孩子的小小謊言過於在意的話,將會或多或少地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與其揭穿孩子的謊言,還不如把它看作是孩子學習語言表達和鍛煉創造能力的一個機會。做父母的肯定不要壓製孩子的幻想,因為孩子有了幻想,才會有創造力!因此,應該做的就是確保自己孩子在幻想的基礎上,不傷害到父母和他人。比如說,父母可以讓孩子相信有聖誕老人,但是必須讓孩子知道人是不會飛,即便插上翅膀也不能飛。如果孩子的話總是不著邊際,那麼父母最好給孩子講一講《狼來了》的故事,讓孩子懂得為什麼說話誠實很重要。
目標不能過高,要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得著
不要易變難,要難變易,對孩子的潛力來說,沒有難易之分,感興趣的難變易;不感興趣的,容易的也變得難了。有的孩子為什麼總是害怕學習?有的父母違背了教育的規律,從小就讓孩子覺得學習很難!父母目標要求又高,孩子經常被考試擊敗,嚐不到甜頭,對學習產生了恐懼感,於是易變難。孩子現在學英語口語很難,但為什麼孩子當初學說話不難呢?因為父母從來沒有覺得學說話難,孩子在容易的心態中,學會了不好說的口語,這是難變易。父母要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的心態,把學習當遊戲,和孩子邊玩邊學習。引導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如果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孩子會感覺爸爸媽媽比自己聰明,反而把孩子自學的能力破壞了。久而久之,就產生了依賴心理。
莉莉小時候打算盤從1加到00,是全班1最慢的。回來對爸爸說:“爸爸,我不想打算盤了。”於是,爸爸就對莉莉的高目標變化為低目標底要求:把要實現的高目標,分解為多個低要求的小項目。爸爸把從1加到100的每10位的答案寫在牆上,莉莉每打對10位,全家人都為她鼓掌歡呼,10層全搭完,自信心找到了。莉莉打完10次,全家人了圍著她歡呼10次,自卑,恐懼一掃而空。本來害怕打算盤的莉莉,第二天就對爸爸說,爸爸我就喜歡在你麵前打算盤。因為爸爸對莉莉的要求降低了,每次都是從成功走向成功,她在爸爸那裏找到了安全感。不到1個月,莉莉打算盤在全班排了第1名!
很久以前,一個王子,得了一種怪病:整天躲在桌子下麵學公雞“喔喔”地叫,總覺得自己變成了大公雞,沒有一個醫生能夠治好他的病。最後國王懸賞:無論是誰,隻要能治好王子的病,就重重有賞。一個流浪漢揭了榜,並向國王保證:“治不好你就殺了我的頭!”流浪漢一看王子,兩眼就放光了:“哇!你是大公雞!我也是!”,說著他就下鑽到桌子下麵,王子“喔喔”地叫,他也跟著“喔喔”地叫,王子跳,他也跟著跳,扮了幾天大公雞後,流浪漢和王子融進去了,兩人成了好朋友。一天,流浪漢突然從桌子底下鑽出來:“我不做大公雞了,我要做人咯!”王子也鑽了出來:“我不做大公雞了,我要做人咯!”就這樣王子的病治好了。
父母教育孩子時先要和孩子心靈相通了、融進去,好孩子就是這樣被父母誘出來的。父母教育孩子時要恰到好處,引而不發。從孩子的潛力來說,沒有難易之分,感興趣的難的可以變成容易的,不感興趣的,容易的也就變成難的了。高目標化為低要求目標定得太高,孩子容易放棄;給孩子設定目標要剛剛好,要讓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現在很多孩子沒有自信心、成績不好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高標準,高要求”的結果。目標定得太高,要求太嚴了,容易破壞掉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很容易放棄;目標要剛剛好的話,讓孩子跳一跳夠得著,把一個大的目標分解成幾個小項目,讓孩子從成功的喜悅再走向成功!一個人越恨自己的缺陷,這個缺陷對你的傷害就會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