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父母1:
孩子學走路的時候,越是孩子跌跤的時候,父母越是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寬容。同時,孩子大了犯其他的錯誤也一樣,當孩子考試就像當初學走路,同次考咂了,就像跌了一跤,鼓勵他、扶起他,他最後一定會走得好的。但隻接納不去升華,就變成了縱容孩子。接納是尊重孩子的前提,保持了自然還不夠,還要主動升華,引導孩子找出問題的結症,走向成功。父母往往不能容忍孩子的缺點,其實孩子的每天都在成長,現在的缺點很可能就是未來最大的優點。但麵對孩子的學習,父母的態度出了大問題。因此,對待孩子的缺點最好的辦法是:先接納,後升華接納是前提,孩子學說話時,口齒無論多麼不清楚,學走路時,無論多麼歪歪倒倒,父母都是無條件地全接納。
鼓勵孩子勝過懲罰孩子
鼓勵的效果勝過懲罰,父母懲罰孩子的目的,是要讓孩子認識到,不好的結果源於某種不好的行為,良好的結果取決於某種良好的行為。懲罰必須要合理。有的孩子過度自卑,對自己不肯定,是因為有的父母不但不能給孩子鼓勵反而給孩子很多挖苦,孩子是很渴望被父母和身邊的同學來關注,孩子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很多時候甚至失去了自我,猶太人認為小孩子的不理智,主要原因取決於:現在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如何能夠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我,能夠自己給予自己肯定,這期間父母不但要多加幫助孩子,且要適時的對孩子進行表揚或者肯定,父母若能給孩子指出正確的表現方向,那麼孩子就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去表現,這種方向要不斷的加強和深入,所謂的正確的方向也就是父母希望孩子以後所從事的行業。這樣孩子越是表現,就越是優秀,然後,家長再鼓勵。曾經有一個故事:
一位老師看到了一名男生拿起了磚頭要去砸同學,立即上前去製止,並責令叫男生到他的辦公室。等他來到了辦公室,那名男生已經到了。他掏出了一塊糖遞給男生:“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早到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遞給男生:“這也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同學,你馬上就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來。老師接著又說:“據我了解,你要打的同學在這之前欺負了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隨即掏出第三塊糖獎勵他。這時男生哭了:“老師,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拿磚頭砸他啊。”老師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經知錯,再獎勵你一次。我的糖送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有人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此言不虛!
曾有這樣的一件事,有一名戰士每次開班會都很愛說話、好表現,這個戰士都要受到班長的批評,原因是他愛多嘴多舌。班長越是批評他,他越是對著幹,結果成了一個“刺頭兵”。後來換了一個班長,這個班長把他敢說真話當作了優點並加以肯定,結果使他看到了希望,在班長的引導下,他工作積極,說話的方式也很注意,年底被評為了優秀的士兵。實踐證明,盡管工作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方法不同,效果則大不相同。
人的進步,自我努力固然是第一要素,但外界因素也不可小覷,套用一位偉人的話說,可謂“鼓勵使人進步,打擊使人落後”。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人們都把由衷的誇獎和鼓勵看作是人類心靈的甘泉。心理學研究證明,獲得別人的肯定和誇獎是人類共同的心理需要。一個人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滿足,便會成為鼓勵他積極上進的原動力。事實上也是這樣,一個人隻要獲得信心,心裏一高興、幹勁一來,就可以發揮出超乎平常的能力。反過來說,孩子也是一樣,一個孩子的努力和成績不能得到父母和老師應有的肯定,也就是說,當“報酬”不存在時,就激不起努力的興趣,也就不可能爆發出超凡的能力。這是人類心裏的一麵,也是任何人無法改變的。戰爭年代,許多戰士都在艱苦的條件下之所以能克服非人所克服的困難,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創造出一個一個奇跡,靠的就是上級夏季完成任務的信心和鼓勵!對孩子進行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懲罰,要比苛刻的懲罰更能立竿見影。比如,不要因為孩子不肯吃對身體有好處的東西而對他有所限製,拿走他的食物就可以了!
教育父母:
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大多數成年人會首先想到用懲罰來處理這件事,其實如果用肯定性的態度來加強孩子不良行為舉止的對立麵,會更好些。因為肯定性反饋使用起來更容易些,也有趣得多。肯定性的反饋能創造孩子們的內在動力。它教孩子自律,並能促成一種健康、愉快的家庭氛圍和學習氛圍。例如:當你的孩子表現良好時,通過鼓勵他們的方式獎勵他們。當你看到你的孩子和夥伴共享某物時,告訴他們,他們應該為自己的相互協作與共享歡樂感到自豪。當他們試圖用某種否定方式引起你的注意時,不要理睬他們,在懲罰孩子時,不要當著其他的孩子的麵懲罰。你可以把孩子帶到一邊,告訴他剛才做錯了什麼,以及為什麼他將被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