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計劃人生目標的時候,很多時候會被別人的意願所左右,從而放棄自己的初衷,這絕對是不幸。人首先要具有為自己負責的勇氣和膽識,然後才可能為他人負責。假若連自己都無法把握好自己,那麼,他隻是個被人擺布的角色。亞當斯會永遠感激父親,是父親的智慧點撥造就了兒子的輝煌。猶太人說: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以獲取知識為主體,而老師的輔助作用不容輕視,學生的行為、思想、結果的正確與否都需要老師去評判,對學生正確的評價就像一盞指明燈,指引學生以正確的方向前進。對學生多鼓勵少批評沒有錯,但並不意味著放縱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視野狹窄,思想不成熟,是非觀念較差,對一些問題還不具備十分準確的評判標準,很容易走彎路、犯錯誤,這就需要老師幫助他們明辨是非,而不是一味的“賞識”遷就。一個負責任的教師針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對的要予以肯定,錯了就應明確指出錯誤所在,並幫助學生分析出錯的原因,正確指導,及時糾正,培養學生知錯就改的魄力和勇氣。總不能為了“賞識教育”,明明錯了卻說是對的,這會給學生一種錯誤的啟示,朝著錯誤的方向進行發展。知識錯了還可以改正,思想錯了會出大問題,這是誤人子弟,作為教育者是行不通的。
教育父母:
要賞識自己的孩子,但賞識不是簡單的表揚。而是表揚孩子做了讓人滿意的具體事情,賞識從根本上講是信任和重視孩子,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找到“我能行”的感覺。其次,賞識不能過濫和過多以及過度使用,“物以稀為貴”,過多的賞識會失去它應有的激勵作用,當賞識成為一種習慣,它的教育價值也就大打折扣了。賞識應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把握好分寸,過度的賞識會讓人想到阿諛奉承,或者是諷刺。因此,要認識到賞識教育並不排斥批評和懲戒,隻不過主張批評適度適時,懲戒也以不傷害孩子的尊嚴和健康為前提,而且,批評和懲戒應該是明確針對孩子所犯過失。事實上,懲戒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老師和父母如能對孩子提出有理有據的批評,孩子完全能夠感受到這種愛,並產生深刻的心理體驗,從而就能心悅誠服地改正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