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父母2:
拿自己的孩子和大人物的童年做比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去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大人物童年時的或別人家的孩子那樣勤奮和聰明。用心雖好,但往往由於對孩子要求過高,孩子短時間內達不到那個目標,會覺得壓力很大夠不著,因此,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人和人的差異很大,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相比。別人家的孩子的長處和優點,自己家的孩子也不是都能學來的,所以最好別和他們去比。因此,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讓孩子以出類拔萃的人物為榜樣,向他學習,這對孩子的發展十分有益。但用挖苦的口氣,拿他人的長處來貶低自己孩子的做法卻就完全不對了。孩子盡心了,切不可一味地苛求他們。因為,比較都是有害的。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個性,每一個孩子也都應該從他自己實際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做別的孩子的複製品。
要賞識自己的孩子,但賞識不是簡單的表揚
猶太父母認為: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肯定,特別是老師的支持。老師在課堂上給孩子一個讚許的目光,一句鼓勵的話語,都可以燃起孩子們的求知火花,探究欲望,這就是“賞識教育”,一種符合素質的嶄新教育理念。賞識教育是讓學生在鼓勵中發揚成績,在微笑中認識不足,可以說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就是熱愛生命,有的老師為了賞識教育,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信心,鼓勵學生主動去思考,敢於發表出自己的見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的評價全是“很好”,“你真棒”,但“好”在哪裏,“棒”在何處,真的完美無缺嗎,學生不得而知,這種千篇一律,甚至毫無原則的“賞識”究竟對學生的激勵有多大的意義呢?
父親是個馬術師,男孩必須跟著父親走南闖北東奔西跑。由於四處奔波,他求學並不順利、成績也不理想。有一天,老師要全班同學寫作文,題目是“長大後的願望”。那一晚,男孩洋洋灑灑寫了7張紙,描述了他的宏偉誌願:長大後,擁有自己的農場,在農場中央建造一棟占地5000平方的大房子,飼養很多的牛羊和馬匹。第二天他把作業交上去時,老師給他打了一個又紅又大的F,還叫他下課後去到他的辦公室。“老師,為什麼給我不及格?”男孩不解地問老師。“你的願望不切實際,你敢肯定長大後買得起農場嗎?你怎麼能建造5000平方英尺的住宅呢?如果你肯重新寫出一個誌願,並且寫得實際點,我會考慮給你重新打分。”老師回答說。男孩回家後反複思量,最後忍不住詢問父親,父親見他猶豫不決。語重心長地說:“兒子,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我認為,拿個大紅的F不要緊,但絕不能放棄自己的夢想。”兒子聽後,牢牢把這句話記在心底。他沒有重寫那篇文章,也沒有更改自己的誌願。二十年後,這個男孩真的擁有了一大片農場,在這個農場的中央真的建造了一棟舒適而漂亮的豪宅。這個男孩不是別人,就是美國著名的馬術師傑克·亞當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