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存的意義在於創造價值
生存的意義在於創造價值
有這麼一個禪話:
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承繼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以後,立下一套極有係統的叢林規 矩-百丈清規,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即是此意。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曾經也遇到許多的困難,因為佛教一向以戒為規範的生活,而百丈禪 師改進製度,以農禪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評他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叢林在百丈山的絕頂,故又號百丈禪師,他每日除了領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對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於平常的瑣碎事務,尤不肯假手他人。 漸漸的,百丈禪師年 紀老了,但他每日仍隨眾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因為農禪生活, 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
弟子們畢竟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因此,大眾懇請他不要隨眾出坡 (勞動服務),但百丈禪師仍以堅決的口吻說道: ‘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 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服務的決心,隻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 做工。百丈禪師無奈,隻好用不吃飯的絕食行為抗議,弟子們焦急的問道為何不飲不食?
百丈禪師道:既然沒有工作,那能吃飯?弟子們沒辦法,隻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 隨眾生活。百丈禪師的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為叢林千古的楷模!
有人以為參禪,不但要摒絕塵緣,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認為隻要打坐就可以 了.其實不做工作,離開生活,那裏還有禪呢?百丈禪師為了拯救禪者的時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還喊出‘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的口號。不管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行不是懶惰的借口,希望現代的禪者聽一聽百丈禪師的聲音!
今天的時代知識爆炸,信息繁雜,同樣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必須麵臨更大的競爭和挑戰。一個想在人海中遨遊而不迷失方向的人,就必須要擁有一把裝在心中由“想與做”鑄造成的雙刃劍。隻有掌握了這把“雙刃劍”,才能在人生路上披荊斬棘、遊刃有餘;也隻有這樣,才能少走彎路、少摔跤,才能順利達到理想的彼岸。
去遠方,心中一直珍藏著一個這樣的理想,想背起夢的行囊——去遠方。膩味了背著枯燥去描繪絢爛,厭倦了踩著苦惱去通向輝煌。不想每天早上看鏡中那副虛偽的麵具,不想每時聽自己負重而壓抑的喘息。不能夠改變社會,又不甘心被社會消融。於是,我想用自由的經曆換取內心的充實,用印遍萬水千山的足跡來提煉情感的真實。在別人眼中是逃避也好是開創也罷,對於我——全不在意。
遠方的苦難,是我甘心選擇的磨礪;遠方的孤單,是我情願體會的孤寂。即使奮戰而敗,也敗的幸福無比。堅信我——一定會看到弱者看不到的風景,看到強者才配看到的地平線。
看日出之雄偉,賞日落之輝煌;觀大海之遼闊,見小溪之纏綿;享大漠風沙,遊碑林雁塔。用心去普嚐人世滄桑。無需流淚,無需後悔,不用擔心,不用彷徨,走到夢的盡頭,自會找到心的方向。裝上堅強的羽翼,去遠方!
原來我現在要做的,隻是做而已。
有人說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相逢;是探險,也是尋寶;是眼淚,也是歌聲。是的,人生是一台精彩的舞劇,每天都上演著風花雪夜,刀光劍影。人生是一頓豐盛的套餐,酸甜苦辣,五味俱陳。人生也是個不斷進取的過程,世間萬物都遵循著不變的規律,不進則退,不思則鈍。
馬克思說:“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深刻地感到不滿足,就越感受到自己知識貧乏。科學是奧妙無窮的。”?人生就是這樣一個豐盛的寶藏,挖得越深,越覺得的神奇。然而挖與不挖,卻是取決與人的意誌力,取決與一個人的人生觀,而人生觀是獲取幸福和成功的鑰匙。正確的人生觀能讓我們學會欣賞路途的風景,不管是狂風還是細雨,而消極的人生觀卻讓我們感受到生之痛苦,覺得活著是一種累贅,生不如死。如同沒有殼的豬,找到了殼把它看成包袱。
進取是正確的人生觀裏的一個部分,它是指在我們能正確認識人生中的挫折和苦難後,更高的前進目標,是獲得高質量的人生價值的一種推動力。是懂得活著的意義,明白活著的價值,是通過努力所獲得的得失成敗的體驗。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而這種態度,能讓我們懂得愉快的過好每一天,能讓我們學會為生活增加絢麗的色彩,能讓我們感受到體驗本身就是快樂的過程。生活在世上,很多人都渴望能擁有幸福,獲得榮譽,得到地位,獲取金錢。而這一切就需要有一個積極的進取態度,有了這種態度和決心,你才會為之而努力奮鬥。才有可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