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ML〗〖BT3〗16.對尖刻之人的說服不妨反唇相譏
一次,詩人歌德到公園散步,不巧在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的小徑上碰見一位對他抱有成見並把他的作品說得一文不值的批評家。狹路相逢,四目相對。批評家傲慢地說:“對一個傻瓜,我決不讓路。”歌德麵對辱罵,微微一笑道:“我正好和你相反。”說完往路邊一站。頓時,那位批評家的臉變得通紅,進退不得。
顯然,批評家的言行是粗野失禮的。然而,詩人既沒有氣極敗壞地以謾罵反擊,也不想吃啞巴虧,而是接過對方的話頭,以禮貌的方式給以巧妙反擊。既教訓了對方,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又體現了高雅風度。這就是一種成功的反擊形式——反唇相譏。這種反譏往往能抓住對方汙辱性話題,機智地加以改造,運用具體豐富潛台詞的話語回敬給對方,簡練而精巧,文雅且有力。顯然,這是一種具有一定交際價值的以防衛為主旨的表達方式。
其形式有:
第一點睛式。
就是針對對方的譏諷攻擊之詞,運用點睛之語,點明事物的本質、問題的要害,“撥亂反正”,使真相大白,使對方陷入不利境地。
一位作家剛發表一篇小說,獲得了讚譽之聲。另一位作家卻不以為然,跑去問他:“這本書還不賴,是誰替你寫的?”他答道:“哦,謝謝你的稱讚,不過,是誰替你把它讀完的?”幽默的回敬,對“不懷好意”者也是一種應付之道。
前蘇聯首任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是一位貴族出身的外交家。在一次聯大會上,英國工黨一位外交官向他發難,說:“你是貴族出身,我家祖輩是礦工,我們兩個究竟誰能代表工人階級呢?”莫洛托夫麵對挑釁,不慌不忙地說:“對的,不過,我們兩個都當了叛徒。”對方被駁得無言以對。
在這裏,莫洛托夫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不與對方在現象上糾纏,而是抓住實質問題,指出了各自都背叛了原來的階級這一要害,畫龍點睛,一語中的,使對方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上述事例的共同特點是:反譏者並不糾纏對方的不良動機和不實之詞,而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托,著力選用精辟、準確、內涵豐富的詞語回擊之。從字麵上看這些詞語輕描淡寫,仔細琢磨卻“話中有話”,隱含著事實的本質和真相,對方一旦領悟已是猝不及防,隻能敗北了。
第二,作比式。
有些人常常用不雅事物作比,譏諷、貶低別人的人格。如遇這種情況,你不妨采用同樣的思路,給以反擊。
俄羅斯著名作家克雷洛夫身材肥胖,麵色較黑。一天他在郊外散步,遇到兩位花花公子,其中一位大笑著嘲諷道:“你看,來了一朵烏雲。”克雷洛夫答道:“怪不得青蛙開始叫了!”那兩個無禮之徒討了個沒趣,灰溜溜地離去。
用作比方式反譏,往往是利用事物間的“相克”關係或相連關係,附會自己的思想感情,達到壓倒對手,批駁對手的目的。若用得恰當能產生強烈的諷刺意味和反駁效果。
第三,引入式。
當對方蓄意製造出一種使人難堪窘迫的局麵時,最好的解脫方法莫過於把對方也引入這一局麵之中,讓其自食其果,作繭自縛。
一天,英國戲劇家蕭伯納正坐在沙發上沉思,坐在他旁邊的美國金融家對他說:“蕭伯納先生,如果您讓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麼的話,我願意給您一美元。”“啊,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蕭伯納說,“我所思考的正是你。”
金融家想以一美元來耍笑蕭伯納,蕭伯納“接過”這廉價的一美元,設計了一個圈套,把它與金融家串聯起來,使金融家成為被戲弄的對象。
詩人海涅是猶太人,有一天,一位年輕學者對海涅說:“你知道在塔希提島上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什麼嗎?在那島上,既沒有猶太人,又沒有驢子!”海涅聽了,冷靜地答道:“不過這種狀況是可以改變的——要是我倆一起到塔希提島上,那時情形將會怎樣呢?”年輕學者麵紅耳赤,無言以對。這也是一種引入,把雙方引入其中,就會形成相反的局麵。
總之,不管哪種方式的引入,都要使自己從對方製造的窘境中脫身,而把對方置於其中,讓其自食其果。
〖ML〗〖BT3〗17.對無賴的說服可用犀利語言反擊
無賴式的人和事恐怕誰都遇到過。這種人很善於虛張聲勢,總想著靠一上來的氣勢鎮住對方或者幹脆死磨硬泡,能賴就賴。
鄉間,一無賴站在十字路口攔住一位過路的姑娘:“你說,我是要往東去,還是要往西去?猜中了就放你走。”對此,姑娘怎麼答都不會對,因為他的問話並非非此即彼,還有南和北。這時,姑娘掏出手絹揉成一團:“女士優先。請讓我先問你一個問題好嗎?”無賴有恃無恐,便答應了。姑娘便說:“你猜猜,我這手絹是要丟向東邊,還是丟向西邊?”無賴當然同樣不能答,隻好讓姑娘走了。
“嗨,棉毛衫,每件4元!”一漢子的高聲吆喝,吸引一女青年從其攤位上挑了一件。她付了錢,轉身要走,那漢子急忙攔住她:“哎,還差6元。”女青年大惑不解:“每件4元,我隻要了一件,不是已經付給你4元了嗎?”那漢子狡黠地一笑:“哪裏喲,我喊的是‘每件10元’。”女青年憤然道:“我明明聽的是‘4元”現在你又說‘10元”這不是存心欺騙嗎?”那漢子眼睛凶狠地一瞪,大吼道:“誰欺騙你了?我喊的就是10元!”女青年有些惶恐,瑟瑟地說:“10元?那我不要了,退錢給我吧。”那漢子更了不得,氣勢洶洶地指著女青年:“你要耍我?今天我還沒開張,你就要觸我的黴頭?休想!說要就得要!快點,再補6元來!”那神情似乎要把女青年一口吞下。
女青年難以脫身,不料她不急不忙反倒哈哈大笑起來:“你嚇唬誰呀?你自己看看,這種棉毛衫能值10元嗎?給你4元,就夠抬舉你了。”那漢子一聽,也不甘示弱:“我要的是10元,你為啥給4元?”女青年沉著冷靜地說“我聽見你喊的就是4元。從目前的行情來說,頂多也就這個價。”漢子說:“我喊的就是10元,你自己聽錯了,你怪誰。”女青年一字一句地說:“‘4’和‘10’在發音上是有明顯區別的。如果要存心敲詐顧客,故意混淆它們在發音上的某些近似,即使占點便宜也隻能得逞一時,最終吃虧的還是你自己。”漢子一聽火了:“誰敲詐了?我吃虧不吃虧,關你啥事?”女青年說:“哎喲,你做生意難道不是為了賺錢?要賺錢,最起碼的一點,就得講信譽。硬要把‘4’說成是‘10'這不是敲詐是什麼?不顧信譽,你生意還做得下去嗎?今天我就是給了你10元,你還能敲詐得了第二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