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說服的技巧24(1 / 3)

28

這時隔壁阿姨來她家串門,感覺到了這位母親的火氣和孩子的害怕攪和在一起的異樣的氣氛,一打聽,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於是笑著說:“孩子的帽子丟了,這是好事啊,不正意味著孩子要‘出頭’了嗎?今年你一定走好運,有好日子過了。”一席話,說得孩子的母親轉怒為喜,並附和著說“對,對,孩子從此出頭了。”於是大家一陣哈哈大笑,家裏又恢複了祥和喜慶的氣氛。

當雙方因為其中一個做錯了事,而情緒緊張時,把事情往好的方向解釋,順著對方的心意,往往就能化解緊張的氣氛。

〖ML〗〖BT3〗16.善於借別人之口說自己的問題

有的人想問別人某些問題,並且這些問題不問是肯定不行的,但是直接開口問也不妥當,這種時候你不妨借別人的口來問自己的問題。某公司總經理在外在與對方談判了6天還沒有結果,他的秘書想知道談判究竟進行得如何以及時能返回,但又不好意思開口問。於是跟經理說:“服務台小姐剛打來電話,說他們有預訂機票的服務,問我們是否需要。我們用不用現在回複?”總經理想了一下,回答道:“問一問能不能訂後天的”票/秘書於是做好了返程的準備。

這裏,秘書用的就是“借不相關的人口來問自己的問題”的方法。

有些問題自己直接問,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但又無其他人的口可借時,就可以找一個與問題不直接相關的人的口來問。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向媒體或醫生谘詢一些關於人際關係或者健康的問題又難以啟齒時,可以說:“我的朋友病況如何,請問……”“我的同事請我代問一下……”,其實,這些所謂的“朋友”、“同事”可以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人。這種問話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減輕人們的心理障礙,而使問題得以順暢地表達出來。

生活中有些乖張的人,隻有上級才能鎮得住。以自己的名義向他提要求,沒準碰一鼻子灰,這時最好借上級的口來問。

比如,出於工作需要,你要去問某一位領導工作進度。而他正好是一個欺軟怕硬、專看上級臉色行事的人。你不妨這樣問“王局長讓我來問問,你們處的工作報告寫好了沒有。”這樣一問,迫使他不得不以認真的態度來回答問題,而你自己又不會被他壓住了氣勢,因為你的身份已經轉換為“傳話者”而非“辦事者”,縱使他心裏不情願,鑒於領導的壓力,也不敢怎麼樣。

雖然借上級的口來問話,比如,“組織上對這個問題很重視”,“某某領導一直很關心這個問題”,等,聽上去官腔十足,但關鍵時刻,卻是對付某些人的殺手鐧。

此外,對那些工作比較繁忙的對象或對某些問題有解釋能力卻故意藏而不露的人,提問時可以借用含義比較廣泛而又模糊的“大家”的口來問,如

“大家都想了解一下……您能不能給我們說一下?”“大家讓我來問問……”

一般人都會認為“大家”提的問題是重要的問題,尤其是對於矛盾比較大的問題,如果回答得好,則除了可以使工作順利地開展同時還能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所以,借用“大家”的口發問,往往會使對方對問題予以重視,這一招最有效的場合是采訪公眾人物時,記者借用“大家”的口問自己的問題。這樣給人造成一種印象:這是大家都想知道的問題,我才不得不問的。

總之,當你在人際交往中遇到那些想問而又不能以自己之口直接詢問的問題,最好借別人之口說出來,這樣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ML〗〖BT3〗17.如何說話才能讓兩邊都滿意

當兩方的觀點相對立或者利益相對立時,你作為第三方就可以采取分別肯定的方法,輕鬆遊弋於兩方之間,不得罪任何一方。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很要麵子的,所以作為第三方想給對立雙方調停的話,就可以來個折中思想,讓雙方都能保住麵子。

有些場合下,雙方因為彼此不同意對方的觀點而爭執不休時,作為圓場的人就應該理解雙方的心情,找出各方的差異並對各自的優勢都予以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雙方自我實現的心理。這時再提出建議,雙方就容易接受了。

例如,某學校舉辦教職員工文藝比賽,教師和員工分成兩組,根據所造的道具自行編排和表演節目,然後進行評比。表演結束後,沒等主持人發話,坐在下麵的人就已經分成兩派,教師說教師的好;員工說員工的好,各不相讓。

眼看活動要陷入僵局,主持人靈機一動,對大家說:“到底哪個組能奪第一,我看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教師組富有創意,激情四溢,應該得創作獎;員工組富有朝氣,精神飽滿,應該得表演獎。”隨後宣布兩個組都獲得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