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實用的表達方式(8)(2 / 3)

有一個學生,他的主要問題是講話時不停地眨眼,像一個出了毛病的霓虹燈。閃爍不定的眼睛使他顯得缺少自信心。當他了解到這個問題之後,隻用了幾個小時就使眨動的眼睛恢複了正常。另一個學生的情況恰好相反,他談話的時候好像和對方完全隔絕。因為他的眼睛幾乎一下也不眨。他是用眼角死盯著對方,看上去像個壞人。朋友們引導他增加眨眼的頻率,不久,這種嚇人的眼神也就消失了。

如果你正與人交談,而自己總是躲開對方的視線,如果你說話時像貓頭鷹一樣盯著人看,或者像一個瞌睡的孩子那樣一個勁兒地眨眼,請把需要引起你警惕的問題寫出來,開始想辦法糾正。

布裏德奇說:“學會了如何傾聽,你甚至能從談吐笨拙的人那裏得到收益。”

良好的談吐有一半要依賴傾聽,不僅是用耳朵,而且包括所有的感官;不僅是用大腦,而且要用你的心靈。

傾聽往往和談話同樣重要,當談話乏味沉悶的時候,你常常會精力分散,漏掉關鍵的字句,以至誤解了對方的意思,甚至主觀地判斷對方的觀點,而全然不管那個觀點可能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

當別人說話的時候,你是不是雙眼呆滯,悶悶不樂,臉上一副冷淡、不耐煩的樣子?是不是一心等著說話的人喘口氣,好讓自己插嘴說上幾句?你是不是表現出一種消極否定的態度,因為自己想上去講,所以就對說話的人做出失望、消沉、反抗、攻擊的樣子?如果是這樣,那麼當輪到你說話時,無論你把自己表現得多麼出色,你仍然算不上一個善於談吐的人。

在語言課上,有一個課程是讓學生們輪流演講,然後由其他學生做出評論。有一天,發現所有的演講者都把視線從坐在前排的一個年輕人身上移開。

這使人感到奇怪,當又一個學生走上演講台時,他留心看了看那位坐在前排的同學,原來這位同學麵孔冷漠而孤傲,目光死盯著天花板。過後,老師把他叫到一邊對他說:“你本是很有魅力的人,隻要你多表現一些讚許關注的態度,就能大大提高演講的興致,而你為什麼不理睬他們呢?”

他很吃驚,並爭辯道:“我絕不是這樣的!”“是因為我怕看著他們會使他們分心,而不能集中精力講話。我一直在思考:這個說話準確嗎?那個說法是不是太誇張了?這樣的理論能否經得起考驗?總之,我確實是在聽呢。”

老師告訴他,也許他確實如此,但這並不算聚精會神。如果你根本不看講話的人,那麼對於他來說,你就像戴上了耳塞或用手捂住耳朵一樣。難道你希望自己講話時,別人也這樣嗎?

有兩種傾聽值得一說,一種能給聽者提供重要信息,另一種能給予講話人以特殊的靈感和激勵。

在娛樂界中,就有一些人能夠運用頃聽來調節自己以適應需要。

葛黛麗·勞倫斯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在舞台上無時無刻不在傾聽觀眾的反應。她能從中了解到自己的演出是否成功。翻開節目單的沙沙聲、咳嗽聲、清嗓子的聲音,這些對於一位感覺敏銳的演員來說,都是一種警告。傾聽使她能夠像一個垂釣者那樣掌握住觀眾,她讓魚兒遊動、接近、再讓它遊開,在最適當的時機捕捉住它。

奧斯卡·哈墨斯坦是另外一例。

有一次,當奧斯卡演出結束後,他在台後,靠在欄杆,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人們問他出了什麼事,他說在演出的全過程中,他一直在傾聽觀眾的反應,他知道人們並不滿意。因為他演出的是根據《安娜與賽門王》改編的音樂劇,他的改編完全忠於原著,但他知道,人們需要的是愛情故事。書中的主角是一位孀居的英國女教師,來到東方宮廷,她對愛情絲毫沒有興趣。然而在那個時代,觀眾到劇院裏來,就是渴望看到一種身臨其境般的愛情生活。如果少了這一點,觀眾們就會感到失望、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