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才思與睿智(2)(1 / 2)

有位作家亦是有名的辯才,在文壇會議上,如果是其他人發言,台下通常顯得十分嘈雜,但隻要是他一開口,會場必定會鴉雀無聲。某次他在會議中被請上台發言,上台後他卻一言不發,待全場安靜之後,他才抓住機會說了句話:

“到底是哪些家夥吵得很哪!靜一靜吧!”聽眾一聽就被他滑稽的表情吸引住而發笑。

在他的演講會場上,若是台下聽眾有吵鬧聲,他便故意將音量放低,或故意不出聲,那些聽眾反而會想“他到底在說些什麼”或“他為什麼不說話”而將注意力集中過來。相反,聽眾聲音愈吵,你的聲音也愈大,即使你口沫橫飛,聽眾也絲毫無動於衷。

同樣的道理,當一對一時也是如此。如果一方拚命在高談闊論,而另一方卻毫無反應,或在看報紙愛聽不聽時,你愈是拚命說,愈是收不到效果,而一定要使用技巧,巧妙地使對方居於下風,他才會聽你說話,若是你不改變方式,對方就會一直將你的話當耳邊風,漸漸變得更為冷淡。

在說話過程中,不妨突然把音量放低,或是沉默下來。這樣對方反而會走近洗耳恭聽。那麼怎樣他自動處於聽話的姿態中呢?這是為人處世的一門藝術,講究技巧性,這種技巧就是要使對方陷入自己的圈套中。

※對付沒有誠意聽你說話的人,最好是故意沉默下來。

對失誤若無其事的應法

身為一名軍人,最使其名譽掃地的事是莫過於自己的軍旗被敵人奪去。日本的乃木希典將軍,戰時不慎將軍旗落入敵人手中,但是當時的國君明治天皇卻一點也不予責難。見到他反而說:“你看,這段時間你的精神比我好多了”。乃木將軍聽了後,心裏感到很舒服,所有的心理壓力都鬆了下來。不再憂心忡忡。明治天皇這一句話,既緩和了乃木的情緒,又增強了他的自信心。後來乃木將軍追隨明治天皇至死不渝。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就是這樣的道理。自此乃木對天皇所施與的恩義終其一生也沒有忘記。

人都會犯錯,隻是程度的不同而已。以上所舉的,都是一些生動而典型的事例。這說明了一個道理要責備部下的失敗很容易,但要原諒部下給予其將功贖罪的機會,卻須有過人的肚量和長遠的眼光。

然而,最笨的方法就是當下屬犯了一次錯誤,便不停地加以斥責,不但使他感到厭煩並且產生反抗心理,更別談反省了。次數一多,變成了習慣,責備就變得毫無意義了。況且如果他是在小心翼翼的情況下犯了錯,也就難免會對上司失去信賴感。

處於這種狀況,說服的能手倒是很會利用對方的差錯,其中之一就是隻留意日常生活的小差錯,但是對大的失敗卻故意視若無睹,甚至給予多方麵的鼓勵,這樣才不致使他失去自尊。

不論任何人隻要是自己犯了大的過錯,內心必定充滿了自責,所以不需別人再予責備,在這種情況下不予責備反給予鼓勵,可想而知其內心的感激是不言而喻的。以後即使是犯了小過錯而受到責備,也不會有反抗的思想,甚至會更聽命於你,縱使你有些無理的要求他也樂意接受。

※對於小差錯可予責備,但對大失敗則盡量若無其書,如此對方會更死心塌地地聽命於你。

反獲成效的說理

曾有一篇文章,內容敘述某社會名人的孩子在學校挨了頓罵後便非常怨恨他的老師,甚至想“給他一點顏色瞧瞧”,他父親聽了也附和道:

“既然如此,不妨就給他點顏色看,”但接著又說:“縱使你達到報複的目的,但你卻因此而觸犯了法律,還是得三思而行”。聽父親這樣一說,兒子便取消了報複的念頭。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某太太認為她丈夫極不像話,於是便到處向朋友訴苦,她滿以為朋友會勸她打消離婚的念頭,不料那位朋友卻說:

“如此不像話的丈夫,趁早離婚也好,免得將來受苦。”

這位太太聽朋友這麼一說,反倒認為:“其實,我丈夫也並非壞到這般地步。”而收回了離婚的念頭。

如果有一個人站在高樓頂上欲跳樓自殺,而旁人也在拚命說些“不要跳”或“不要做傻事”之類的話,更是助長了他跳樓的意念,相反,若你說:

“如果你真想跳的話,那就跳吧!”

他必定會感到很泄氣,不料旁人竟不予阻止反鼓勵他跳下,這完全是背離了他原先的期待,這種對於勸阻的期待,一旦為他人背離反會失去原有的意念。

※對“想死”、“想分手”的人,不妨從旁鼓勵,這種鼓勵比禁止還來得有效。

巧用理論的方法

在交談中偷換概念,或巧用理論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唐朝鹹通年間,優人李可及活潑滑稽、巧智敏捷。

一次,有人問他:“你自稱博通三教,那麼釋迦牟尼是什麼人?”

李可及答:“婦人。”

問者大驚:“為什麼是婦人?”

李說:“《金剛經》中說:‘敷坐而坐。’不是婦人,為什麼夫(敷)坐而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