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工作中往往難免會接觸到不認識的人,此時最感困難的就是不知對方的為人,這對工作的進展有很大的影響。此時你若能以緩和的方式做出不會讓對方認為你是對他戒心頗深的話,便很容易使對方接受。譬如:“你的心地太善良了,所以時常吃虧。”雖然說者其意在指其缺點,但對方聽來似在誇讚他的優點,或是說“你做事太過於慎重”等,編造些話雖是對初見麵的人說,但對方必定曾想“此人雖與我初識,但對我卻觀察如此細致”,自然而然就打破了第一道防線。
而這也是使彼此產生信賴感的第一步。一般人對他雖多做讚美辭令,但亦不過是盡奉承之能事而已,而這裏說的雖是指責缺點,但卻能讓人由衷的接受,這對彼此工作的進展確實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說話的技巧是相當重要的。
※對方若是聽慣奉承話的人,就偶爾給他來個輕微而帶有稱讚意味的批評。
依神態來取勝
有很多人有過這種經驗,當你聽某人講話或演說時,並沒有留意他說話的內容,卻對當時的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來那位演說者並不以內容取勝,而以說話的神態和所製造的氣氛來吸引聽眾。雖然很多聽眾並沒有深究他說話的內容,但給他的評語卻十分良好。
我們在某些場合裏聽人說話時也常如此,如果說話者是個很有技巧的人,他可以不注重內容而巧妙地創造當時的氣氛,來博得人家的好感或好印象。
我們舉一典型的例子。一對青年男女對坐,雖然男的在滔滔不絕地說些理論性的言詞,而他說話的內容不論是有關音樂、藝術、曆史、文學等都無所謂,甚至他的論調內容是否恰當也不在乎,最重要的就是他說話時是否會製造氣氛吸引對方,如果他有這種技巧,即使他說話的內容空洞乏味,對方也會聽得津津有味。這完全在於說話者是否懂得使用技巧來博取對方歡心。
※與其利用說話內容,倒不如創造談話的氣氛來抓住對方的心。
轉彎指責對方
用迂回的方法指責對方比直截了當指責的效果好得多。
齊國有個隱士叫田仲。一天,宋國人屈穀去見他,故意嘲弄道:“我聽說先生遠離俗世,高風亮節,不依靠別人生活,令人欽佩。我會種葫蘆,有一隻大葫蘆,堅硬如石,皮厚無腔,想送給您以表敬意。”
田仲說:“葫蘆所以可貴,是它可以盛放東西,而現在您這個葫蘆,不能切開盛物,不能用來裝酒,這葫蘆毫無用處啊。”
屈穀說:“對呀,我是要把這無用的東西扔掉!可現在先生隱居此地,不依賴別人生活,可對國家也毫無用處,這跟那堅硬的大葫蘆有啥兩樣呢?”
當一個上司要責備屬下時,也必須使用一些技巧。譬如,雖然你明明要責備乙的不是,但你並不正麵指責,而以指桑罵槐的方式來責備甲,因為此時你若是責備乙,乙的心裏必感到難受,對日後的改進不見得就會有效,何況你們二人之間尚有一段距離。
但是為何又要責備甲呢?因為平時你與甲之間已不存有隔閡,即使甲也犯了同樣過錯而受到上司的指責,也不會感到十分在意。但是,因為當時乙也在場,他聽後心裏會在想“原來這樣的過錯我也犯過”,於是乎你的目的便可望達到。
而此時的乙也絕不會認為:“反正這是別人的錯,不關己事”,反而會因為“原來上司是在說我,但他並不責罵我,反而責罵他人來顧全我的臉麵”而感激不盡。
※指桑罵槐的指責方式,對下屬們是很能奏效的。
轉移對方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