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開會時不發言的人,不妨集中指名其較近的人發言,間接提高他的參與意識。
讓步姿態的拒絕
在大學的課堂上,有一名學生提出與正課毫無關聯的問題,幾乎引起了那位教授的失態。起初那位教授很用心地答複他的問題,但不料卻與學生的意見發生了衝突。其實這時教授大可拒絕對方的質問,但不可作正麵拒絕,可以用“像你這種問題我們不妨等下了課再談”這句話輕易帶過。若是對方無論如何要你當麵回答,那就得看你是否能巧妙地用引開問題的爭論核心,若不這樣做,難免會發生意見上的衝突,因而中了對方的圈套。
如果是在私人場合,就可以說:“像你這樣的問題我們還是等會兒再談,怎麼樣,喝一杯吧!”輕鬆愉快地將話題帶過。若在會議中不幸形成了一場火爆的局麵,此時主席不妨暫時承認對方所言的重要性,同時也讓他感覺此問題事關重大,難以解決,無法立刻作答,於是你便說:
“關於這一問題我們日後再作討論,今天我們還是討論會議的本題。”
至於“日後”,此事也不甚為人關心,這種作法就比直接拒絕回答來得恰當,容易讓人接受,雖然表麵上你是在對他擺出低姿態,實際上卻是拒絕正麵作答,以保持他心理的平衡。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不可將議事停頓下來。
※發言者若來勢洶洶,你不妨說“像這樣的難題我們日後再談”以緩和當時的緊張氣氛。
可信度的使用
報紙曾經刊載一則新聞。有一名45歲的教師,某日行走在街上有人向他推銷廉價西裝,其價格是百貨公司的二至三成,這位受編者認為世上哪有這等好事,便不予理會,但這位生意人此時便將音量放得更低,說:
“說實在的,朋友!我將這批貨帶回去對公司不好交代,所以我希望你還是救救我,發發慈悲吧!”
於是,這位教師便相信了他的話,以1500元與他成交。待拿回去細瞧一番,才發現這是件連外行人都看得出劣質的西裝,此時,教師對自己的無知感到十分懊惱,但已後悔莫及。
任何人對過於誇張的詞令,開始時都不予理會,而此時若是對方說句“因為這東西有點小瑕疵”而自動道出缺點的話,便讓人感覺到“若真是如此就值得相信”,於是他就上當了。而這也如百貨公司的每日一物的性質一樣,製造一些有關瑕疵的說法來吸引顧客,以巧妙的方式處理這些存貨。
人心都是脆弱的,雖然對明顯的謊言不會相信,但其中若有1%的真實性,則其餘的99%縱使是謊言也毫不在意,而奇怪的是,這種現象智商愈高愈容易受騙。
這一類的技巧可應用在各種場合。譬如做媒時,如果你說:
“這位男士是某一流大學畢業的、身材蠻高、品性很好!”諸如此類十分普遍的說法,恐怕是引不起對方的興趣,倒不如一開始就說:
“他雖然不是一個美男子……”
如此輕描淡寫即足夠了。來個反麵強調,對方反而會相信你的話。
※對猜忌心強的人,最好先將一些原本有少許瑕疵的東西說出來,然後再歸結到它總體上的優越之處。
譴責對方的良心
在日本經濟正要高速發展時,流行著一首歌,歌詞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明知是錯,但卻也改不過來。”
這首歌的內容是敘述一個薪水階級的人嗜酒如命,已到了毫無節製的地步,經常喝得爛醉如泥,有時甚至還在車站過夜。他知道這樣做對身體有害,但就如歌詞中所說:“明知是錯,但卻也改不過來。”
雖然有的人還沒達到像他一樣已到了在火車站過夜的程度,但像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也還存在,他們心裏感到非常痛苦,無時無刻不在受良心的譴責。此時你若根本不體會他的內心,反而一本正經地作攻擊性的勸解,這樣,會使他產生什麼樣的心態呢?即使第三者是出於好意,卻不為對方接受,對方非但不改過,反而變本加厲。所以,這種勸解方式,一開始就注定會失敗。
譬如,某公司一位職員經常遲到,上司若是當麵對他說:
“你到底打算怎樣,公司並不是你一人的,可以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你這麼作已將公司的秩序稿亂了,你好好反省反省。”
與其這麼說,倒不如抓住對方的“良心”說:“我想你內心必定也認為遲到是不對的,若是你能堅持這個正確的看法,便可望在不久的將來,體會到全體職員都準時上班的樂趣。”這樣說更能為他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