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你的劇本糟透了,誰要看!收回去停演吧!”
觀眾們以為蕭伯納會氣得發抖,然而蕭伯納反而笑容滿麵地對那人鞠了一躬,彬彬有禮地說:
“我的朋友,你說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說著指了指觀眾,“但遺憾的是,我們兩個人反對這麼多觀眾有什麼用呢?我們能禁止這劇本演出嗎?”
這兩句話引起了全場的笑聲和掌聲。故意尋釁的人灰溜溜地走了。
某人在婚前是十足的大男人主義者,不料婚後卻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成為太太至上了。據說原因是其妻的說服技巧高人一籌,在他們家中凡事皆由其妻先提出意見,然後才由自己做最後裁斷,表麵看似他自己的主張,事實上全出自其妻之手,例如有什麼事要解決時。其妻必對他說此問題真不知該如何是好,接著又說:
“我認為這件事若能……的話,想必更好,隻是我不敢作主,最後還是由你來決定好了。”身為一家之主的男人自尊被捧得高高的,他自認為決定權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完全忽略了其中真正的主導者。
任何人都有自尊,尤其是在女人麵前的男人更是如此,若想操縱身份比自己高者,最好是利用這種方式。因為當對方的自尊被提高了,即使對反麵意見也很少提出異議。甚至自己被出賣了也無所謂。
此種做法的重點在於,別讓對方察覺你就是按鈕者,但按鈕者確實是你。
※對難以說服者,不妨向他請教解決之法。
使對方速下決斷
近年來音響對於年輕人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隻可惜價格稍微高了些,而且由於品牌之多,使買者多難作決斷。
某大學生正欲購置一套音響設備,但由於品目太多,加上經濟限製,一時也難下決斷。當他正猶豫不決時,某商店的一名年輕店員看穿了他的心思,於是上前問道:
“我看得出你很想買套音響,但不可否認這些東西的價格都很昂貴,必須經過慎重的考慮才可決定,不過你也不妨再到其他商店比較比較,這對你是很有利的,俗話說貨比三家不吃虧,所以還是得慎重些。”
於是這名學生也真的就去其他幾家商店作觀察和比較,但也看不出任何結果。終於,他又回到這位年輕店員的商店,毫不猶豫地向他買了一套音響。
我們為這位店員懂得客人的心理深感佩服。他以漸進的方式誘導這位大學生,最終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的。你若執意對他說:
“我是絕對不會騙你的,不信你買下試試,對你絕對有利。”或許這位學生便不會向他購買了。
不僅買東西時如此,對舉棋不定者,若勉強他做決定無異是在加重他的心理負擔,因為他時時刻刻都想脫離這種壓迫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所作的決定,對你來說,也未必就有利。
若欲使對方盡快做出有利自己的決定,就必須使用這位店員所用的技巧,避免作正麵的壓迫,而將決定權讓給對方,使他在輕鬆而和緩的心緒中,更迅速地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決定。
※對於難下決定的買主,可勸他不妨再到其他商店多作比較。
掩飾自己的主觀
自古以來出現過不少有名的演說家在演說時與聽眾打成一片的現象,譬如當他舉起拳頭時,成千上萬的聽眾也同樣舉起拳頭附和著,德國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裏尼等都屬這類人物。
他們在演說中為什麼會與聽眾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呢?其秘訣在於他們所使用的言詞和所持的態度。他們抓住了聽眾的共同意識,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在演說中更是頻頻使用“我們”、“我們大家”等字眼,以表示這些內容都與你我眾人息息相關。所以,隻須簡單的幾句,即可籠絡大眾的心,使人人能有“命運同一”的意識。
有人發表演講道:“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事情,並非某一個人的事情”;然而,那些人雖是使用了“我們”這一字眼,但他們或許是為了個人的利益也說不準,可是,至少在群眾的感覺中是與自己切身利益有關的。
由於每個人的內心都存有或多或少潛在的“自我意識”,所以都不願受到他人的指使。如果他認為你是在說服他時,他的自我意識會變得更為強烈,就更不易與你妥協,即使你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在他看來你隻是在為你自己個人利益而作的一場表演而已,更談不上聽取你的高見了。
如果此時你能使用到“我們”這一字眼,就會立刻使他認為你我是一體的,是利害與共的,於是原本堅強的防禦堡壘最終倒塌!聽眾便會在不知不覺中上了你的圈套。對於自我意識強者,更可以利用這種偽裝方式使他就範。
尤其是男女的交往,更需注意不可說“我和你”,而必須使用“我們兩人”,讓對方更能產生你我一體的共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