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自我意識人人有之,當你想說服他人時,千萬別忘了使用“我們”這一字眼。
※要說服他人時,應盡量使用“我們”、“我們大家”等這類共同意識的字眼。
站在對方立場來說服
趙襄子喝酒,喝了5日5夜也不停杯。對侍候他的人說:“我真是國中最出色的人呀!喝酒5天仍不覺難受。”
優莫說:“你盡力喝吧!紂王一連喝了7日7夜,現在您才是5日5夜。”
趙襄子驚叫起來:“既是這樣,那麼我要滅亡了嗎?”
優莫答道:“不會滅亡。”
趙襄子說:“跟紂王隻差2天不滅亡還等什麼時候?”
優莫說:“夏桀和商紂的滅亡,是因為遇上商湯和周武王,現在天下的君主全是夏桀,而您是商紂。夏桀和商紂同時存在。哪有可能互相消滅呢?然而相當危險了!”
日本有家電視台,每周設有一次關於人生問題講座的節目,據說收視率比其他同時段的節目要高出許多。
收視率之所以偏高,當然有許多原因,但其中或許有人們都喜愛觀看他人遭遇不幸的殘酷心理。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節目中巧妙的答話,更是使人百看不厭。
大多數有疑難問題而上電視請教的觀眾朋友,在開始時,多會對解答者所作的各種忠告提出反對意見或辯解,並且顯得十分不情願接受對方所言。但久而久之,不知不覺地對解答者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頻頻頷首稱是。見了這些畫麵,真是比起電影院中觀賞一部電影的感受還要深。
電視台的主持人或問答者,無不是精挑細選才產生出來的,所以光是聽聽他們的說服方式也受益不少。
對於不易說服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要使對方認為你與他是站在同一立場。通常出現在這探討有關人生問題的電視節目的觀眾朋友,以離婚女子占多數,此時負責解答疑難者說的一句話:
“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原諒他的,而且絕不與他分手。”
朋友們千萬別認為話中的“如果我是你”隻是短短的、單純的一句話而已,殊不知它發揮的效力是不可限量的。而這也是由於人人都有認為“自己是最可愛”的心理所致。
如果在說服中,無意中使用了些不太得當的言詞,但由於你巧妙地運用這句“如果我是你”,從而彌補了你言詞的過失。不僅如此,它還能促使對方作自我反省,使對方終於感覺到惟有你的忠言,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站在對方的立場,使他認為你視他人的利益就如同自己的利益一樣。
用激將法使對方應允
某一有名的早期天才教育家,他對於不喜愛練小提琴的孩子尤其獨具匠心。在教孩子們練琴時,經常碰到的難題就是兒童學琴意識低落,然而他卻能使這些孩子們個個樂意接受他的指導。用逼迫的方式嗎?不!因為這種辦法隻能收到一時之效,並不能持久,原來他所使用的特效藥就是這麼一句話:
“我想這件事你必定做不好,因為你的技能比人家差,所以你才不想練習。”
隻要是從事教育工作,便經常會體會到這一類情形,尤其是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很少有能夠自動進取的,常以投機取巧的方式來達到他們偷懶的目的。對於這樣的孩子們你若說:“難道你是不喜歡它嗎?”這會毫無效果的,而要對他們說:
“這樣的事情對你來說是稍勉強了點,可能你沒辦法做得更好,因為你的能力比別人差。”
隻要這一句話,大多數孩子都會自發地行動起來。
像這樣的激發效果,對大人或孩子並沒有多大差異。此時若采用強迫手段,非但毫無用處,反而會引起對方反抗的心理。縱使就範了,也不見得能得到什麼好結果。
人的心理有一種特性,往往愈受到壓迫,反抗心也愈強。例如,在娛樂節目進行中,若是規則訂得過於繁雜,便絲毫引不起人們的興趣,倒不如將規則放寬,使參與者個個都能興高采烈。
所以當你有某事需要他人替你代勞時,千萬不可用“你不想做”,而必須以“你是因為能力差,不會做”來激發他,因為前者並不能刺激對方的自尊,後者卻擊中了他的要害,而對方為了挽回自尊,必然會努力做出成績來讓你瞧。
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也是屬於這一類的人,若有人遇事找他幫忙,他不會輕易答應,但有一個訣竅,就是說句“我知道你是不會做的”,他為了保持自己的自尊,也會勉強地答應下來。
老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般的人。俗話說:“請將不如激將,激將得法,效果會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