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妥協的智慧打造不一樣的人生 一味地堅持,意味著失敗
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過度的堅持,會導致更大的浪費。
物理上的永動機,就曾使很多人投入了畢生的精力,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一些沒有勝算把握和科學根據的前提下,應該見好就收,知難而退。
有人認為:如果沒有成功的希望,屢屢試驗是愚蠢的、毫無益處的。
牛頓早年就是永動機的追隨者。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之後,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對永動機的研究,在力學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而牛頓卻因擺脫了無謂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麵脫穎而出。
蜀主劉備,一心隻為關羽報仇,不聽軍師諸葛亮之勸,親統精兵七十五萬,卻落得個將降、主逃的結果。這悲痛的失敗,就是劉備固執己見而致。
首先,劉備是個聽不進諫言的人。早在出戰之前,丞相諸葛亮就勸劉備要從長計議,勿操之過急。並且,要明確公仇是魏。可劉備卻是一根筋,隻圖眼前痛快。
其次,劉備還孤注一擲。孤注一擲是危險之舉,但劉備卻把“家”中“老底”全盤搬出,簡直就是斷去自己後路,視子弟兵之命如糞土。這種不顧兵士安危,隻報弟仇的堅持,注定了劉備的兵敗。
最後,劉備用兵隻張不弛。劉備連贏數場,而孫權也願與其結盟,送夫人,還荊州,共圖滅魏大業。此時的劉備也算達到目標。可那癡心漢似乎不懂張弛有道之法,他卻偏偏與孫權較上了勁兒。但他這一較勁,卻逼出了吳軍的潛力,弄得最後被火燒營地七百裏。試想,要是劉備適時班師回朝,不這麼盯著孫權打,他足有統一中原之希望。但他卻還是隻為兄弟之義,堅持己見,鑄就了自己的“光榮”失敗。
過度的堅持是頑固不化。而對於理想和目標而言,隻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不斷地調整固有的堅持,人生才能有大的發展。
寬容是利人利己的良藥
有句俗話說得好:進一步山高水長,退一步海闊天空。和諧人際關係的智慧之一就是知道退讓,學會讓步;其二則是切忌抱怨他人,指責他人,而應該包容體諒。這個道理大家都清楚,欠缺寬容的態度不可能建立起圓滿的人際關係。
學會寬容就會保持良好的心態。人生在世,吃虧、被誤解、受冤枉的是總是不可避免的。麵對這些,最精明、最明智、最可取的選擇是學會寬容。誰學會了寬容,誰能夠做到寬容,誰就會感覺到快樂。當然,寬容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矛盾,有時候不被人理解。如何去對待呢?首先,你不必考慮針鋒相對,以怨報怨,而要把事情的原委弄清楚。如果他有理,你就勇於認錯,並修正自己的錯誤;如果他理虧,應當以寬容為懷的心態去寬容人家,原諒人家。不僅能使你保持心理上的平衡,還對你的身體大有好處。免生閑氣,免生悶氣,以防氣大傷身,“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在街上看到一個買布的人和賣布的人在吵架,賣布的人大聲說:“三八二十三,你為什麼收我二十四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