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策略叫妥協43(2 / 2)

處在兩難境地的格木電力公司知道麵對眼前的問題隻能迎難而上,逃避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如果對漁民們采取強硬措施,也隻會把事情搞得更糟,解決不了問題。於是公司派有關人員首先耐心傾聽了漁民們的申訴,對漁民們的損失表示同情,同時還主動向漁民們表達公司的歉疚之情,如此一來,漁民們的怒氣逐漸平息了。接下來,公司人員又向漁民們說明了公司的難處和公司將要改變這種局麵所采取的種種措施,使公眾知道這是一家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最後,漁民們不僅理解了這家電力公司的方針、政策,諒解了他們暫時的缺點和不足,而且還積極地為公司出謀劃策,使矛盾最終得到了化解。

妥協並不意味著軟弱,它的實質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巧妙戰術。“妥協”有時看似軟弱,但有時比針鋒相對的短兵相接更有力度,強硬往往隻能使對方表現出更尖銳對立的態度,而如果以妥協的方式解決問題,那對方往往會被你的溫和所軟化。

適時彎腰是種成熟的表現

風一吹便低俯的草,其實是飽經風霜,通過無數次考驗的堅韌的草。人生何嚐不是如此。低頭彎腰,保護了自己,強硬隻能夭折得更快。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需要你暫時退卻,這時候,你必須麵對現實。要知道,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碰,隻能是無謂的犧牲。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來迎接生活,這就是適時低頭。

記得《史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代的範雎本是魏國人,後來他到了秦國。他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的策略,深為昭王所賞識,於是他升為宰相。但是他所推薦的鄭安平與趙國作戰失敗。這件事使範雎意誌消沉。按秦國的法律,隻要被推薦的人出了紕漏,推薦人也要受到連坐的處分。但是秦昭王並沒有問罪範雎,這使得他心情更加沉重。

有一次,秦昭王歎氣道:“現在內無良相,外無勇將,秦國的前途實在令人焦慮呀!”

秦昭王的意思原為刺激範雎,要他振作起來再為國家效力。可是範雎心中另有所想,感到十分恐懼,因而誤會了秦王的意思。恰好這時有個叫蔡澤的辯士來拜訪他。對他說道:“四季的變化是周而複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萬物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夏;夏天結束養育萬物的責任後就讓位給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冬;冬天把萬物收藏起來,又讓位給春天……這便是四季的循環法則。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日子一久,恐有不測,應該把它讓給別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範雎聽後,大受啟發,便立刻引退,並且推薦蔡澤繼任宰相。這不僅保全了自己的富貴,而且也表現出他大度無私的精神風貌。

後來,蔡澤就宰相位,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重要貢獻。當他聽到有人責難他後,也毫不猶豫地舍棄了宰相的寶座而做了範雎第二。可見聰明的智者都不會一味地貪圖富貴安逸,在適當的時候,他們都會主動退出舞台,以保全自身。

在生活中曆練過的人,都能了解。謙虛往往被看成軟弱,這種生活態度與其說是軟弱,不如說是嚐遍人世辛酸之後的一種必然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