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受得了委屈才能成大器 放棄完美,獲得真正的幸福
有句話說得好:寬容就是不認為和自己不同的便是不對的。把它用來形容到感情之事上,就是,愛之博大在於,不認為愛人和你所想所做的不同,便是不愛你了。
夫妻一同買水果,在一個獼猴桃攤前,妻子對丈夫說:“我們買這堆小的吧,便宜。”丈夫聽後撇撇嘴說:“我看還是大的好。”不想這話卻惹惱了妻子,妻子當時把臉拉下來,扔下已挑好的幾個獼猴桃說:“你是嫌我買便宜的了?那你自個兒愛買啥買啥好了!”
其實,大小獼猴桃不過是相差五毛錢的事,卻讓妻子無端心痛了整整一路,任憑丈夫怎樣解釋,妻子就是認定了他嫌棄自己買的是便宜貨。
後來,丈夫也急了,朝妻子大吼了一句。妻子先是一驚,而後沉默地看他。丈夫倒做出一副無可奈何狀,低著聲音說:“你看你,你咋那麼敏感呢你,你誤會冤枉我了,我還不能反駁一聲啊?這麼大點的事至於你升華到這個高度嗎?我是犯了啥原則性錯誤了嗎?”
被丈夫這麼一問,妻子沉默了,但心裏還是委委屈屈的。過了幾天,再提及時,丈夫居然把這事忘了,還反問妻子:“你說有多少事咱倆意見是不統一的,難道非得所有的事情倆人想法完全一致才能相愛嗎?不是說我不同意你的想法就是不愛你了。”末了還來了句,“你呀就是被慣的。”
也許,塵世間的情侶吵架大多是這種比雞毛還瑣碎的小事,旁人覺得雲淡風輕,可當事人卻有如翻江倒海般;事後覺得不過是比針鼻兒還小的事,但當時卻覺得致命一般。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誰是按著你的要求塑造的。擁有唯美思想的人,隻會一味地要求,施予對方過多的壓力,最終導致愛情破裂,兩敗俱傷。
在適當的時候,尊重另外一個獨立個體的本色,在矛盾中尋求統一,在統一中接納矛盾,讓愛情在螺旋上升中得到升華,或許這才是贏得幸福的明智之舉吧!
成功離不開
長久的妥協
成大事者必有遠誌,而妥協正是一種大智慧,是一種理智地謀求長遠目標的體現,善妥協者能成大事。
史上有人評論楚漢之爭,說劉邦之所以能勝項羽,關鍵在於劉邦能妥協,項羽不能妥協。劉邦低三下四與項羽結為金蘭,屈膝納拜,委身項羽麾下,甚至笑對烹其父,都是忍常人之不能忍;而項羽,很多時候是“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白白浪費戰無不勝的神勇(隻有一次,不該忍的時候,卻忍了,那就是在鴻門宴上放劉邦一馬)。劉邦在妥協中羽翼漸豐,待時機成熟,就直攻項羽軟肋,取得全麵勝利。
妥協,並不是示弱,它是一種養精蓄銳,一種蓄勢待發,一種對命運的默默挑戰。明知道自己是雞蛋,何必非要往石頭上碰呢?
妥協更是一種度量,一種寬容。以寬宏之心待人,可以贏取別人的信任和幫助,有寬容之心,方有忍人之道。
《三國演義》中禰衡罵曹操,罵得曹操一佛升天,二佛出世,但曹操冷靜地容忍了禰衡的放肆,把他安全“送”到荊州劉表那裏;袁紹進攻曹操時,陳琳曾幫袁紹寫了三篇檄文,罵到曹操祖宗三代。後來,陳琳落到曹操的手裏,曹操不但不殺他,還委以重任。正是曹操具有大家風範的妥協之心,他的周圍才始終圍繞著一群高素質的文臣武將。
逆境中要妥協,也許是不得不妥協,比如勾踐臥薪嚐膽,因為力量微弱,隻有在妥協中積累信心,積極奮鬥。但是順境中同樣要妥協。一馬平川,平步青雲,固然是人人欣羨的,然而鮮花美酒之中也有危機埋伏。有的人前半生燦爛,後半生黯淡;有的人前半生顯要,後半生淒涼,就是在順境中不能妥協,或者過於張揚,成為眾矢之的,或者春風得意,大意失荊州。一代名將韓信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早年能忍胯下之辱,可當了將軍之後,得意忘形,不那麼聽劉邦的話了,最終呂後怕他造反,騙他進宮,將他裝在布袋中,用磨得尖利的竹簽刺死了他。
如果說在逆境中妥協是一種堅韌,那麼在順境中妥協就是一種謹慎,一種成熟。
當然,要做到逆境順境都能妥協,並不容易。妥協是痛苦的,但它的結果是甜蜜的,我們還有什麼不能妥協呢?有時候,一個人能妥協多少,就表明他能做多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