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4:2009-01-31(周六) Chiang Mai(清邁)
我們住的這間Cumpun Guest House雖然在LP榜上無名,但我估計它在日本人出的旅遊指南書裏一定小有名氣,因為店裏住的多是日本人,瘦瘦小小的老板日語也很流利,幾個日本女孩在這裏把自己弄得舒舒服服地整天窩在店裏看日語電視,也不見去哪兒逛。實際上,她們可能是對的,連續兩天三次往古城一帶逛悠之後,我們得出結論:與其花錢找地兒喝飲料、發呆、打望,還不如在自己住的客棧門口幹這些事,免費還安逸。這家客棧與老板一樣有個性,不事雕琢,一切隨性,其中又有精致的乾坤,不像那些要價很高的客棧,所有的情調都明擺著“經營”二字,就為營造讓你心甘情願掏腰包的情調。我不是說這樣不好,隻是說相比之下,我們這家客棧的老板實在有些無為而治了。
今早去市場尋覓豆漿油條,不想又被我們尋到一家有來曆的著名攤位。就在市場背後一條僻靜小巷,攤旁圍坐著好些老食客,一看就是天天光顧,把這兒當自己半個家了。我又一次被人們認作是日本人,老板徑直拿來一份某日本遊客在網上發布的關於他攤位的照片和介紹,一一翻給我看,當知道我們是中國人而非日本人時,才抱歉地換上英文菜單。看來這個攤位不但深受街坊喜愛,深得日本遊客讚歎,還尤被各類媒體青睞,上過什麼雜誌,老板也把雜誌封麵印在菜單上,驕傲之情溢於言表。這大概是作為一名受益人最大的驕傲吧:在大眾輿論方麵贏得口碑。
還有一位食客粗通英文,熱心教我們泰文發音。P趕緊向他請教我們平日裏點菜最需要用到的幾個詞,比如素食、不要肉、要蔬菜、不加糖等,看到我舉起相機拍照,老板又即興炸了一根龍形油條。越界之趣在哪個行當都一樣,假如你在某國某城某小巷遇到一位不但炸普通油條得心應手,還能把油條炸成恐龍、大象、飛龍的小吃攤老板,他在當地不有點名氣是不可能的。在這個攤位,我們收獲了一句泰語:喝茶,發音竟然與廣東話的“飲茶”一樣,聽到中文發音也是“cha”,他們的吃驚程度不亞於我們,這也算一種別有趣味的文化交流吧。
文化交流不光有收獲,還有惡果,那便是不知不覺間吃多了油條,逛古城的路上,兩人一前一後悶葫蘆著,終於,P回過頭來問我,是不是覺得惡心?沒錯!油條和豆漿在我胃裏不知在掀起怎樣的波瀾,要壓抑這種惡心,隻能讓意念集中於虛無的一點。兩人商量了一下,還是先回客棧休息,喝點冰可樂什麼的鎮一鎮。
其實路上我們還經過了一個店鋪值得記一筆:話說滿眼雲南常見的民族手工藝品令我猛按快門,終於把我吸引進去,滿坑滿穀的老衣服、繡品、手織布、銀飾……既熟悉,其中又夾雜著幾分陌生,老板出來打招呼,結果是一西方人,年歲已經不小,一談才知道他可算是“老亞洲”:24年前就到過中國,25年前就來了泰國。他說店裏的貨品是從各地搜羅而來,有老撾、柬埔寨、泰國山區,也有中國的雲南貴州。20年前他在大理待過一陣,“那時候那裏真有些好東西!”言下之意如今所剩無幾,我拎著一件我也有的苗繡老衣服說覺得眼熟,他說:“哦,這些!都是這邊的山民經老撾從中國那邊運來的。”看來中國真正的好東西如今已不多見,早就被先知先覺的“鬼子”(如眼前這位)給掃蕩一空。於是想起幾年前在麗江,樓上的拉姆店主就對我說過,她去那些山村收衣服,結果總是晚一步,有次到一個村子,整村婦女珍藏的自己的嫁衣都被一個老外一股腦包圓——當然,給的是個極低的批發價,當時卻足以令山民們笑開花,以為天上掉下了餡餅。沒準眼前這位就是“新八國聯軍”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