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此言,我的心一顫,不由想起了“發明大王”愛迪生的一席妙言。那天,一位富紳嘲笑他:“聽說你尋找電燈絲,已失敗一百次了,看來你並不聰明啊。”愛迪生微笑著答道:“不是失敗一百次,而是成功了一百次,因為我發現有一百種東西不能做燈絲。”
哦,愛迪生說得太對了。很多的時候,我們往往隻注意到某些結果的表麵現象,卻忽略了其實質。從某種意義上講,很多的失敗,其實已經向人們昭示了成功的途徑,那些看似失敗的結果,其實也是一種成功。我的好友阿豐目前已是文壇頗有名氣的一位小說家,便是一個鮮活的例證。
生活,需要經常地清點
辦公室要粉刷,每位老師都要將辦公桌和櫃子搬出搬進。於是,大家開始對各自堆放得雜亂無章、長時間不曾清理的桌櫃,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地清點。將那些存放了多年的已失去保留價值的東西,比賽似地該扔的扔,該賣廢品的賣廢品,三下五除二便淘汰掉了一大半,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桌櫃弄得利利索索,有條不紊,不僅搬動起來輕鬆了許多,再找需要的東西,也方便多了。
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多虧了這次粉刷,否則,還不知要把那些沒用的東西保存多久呢。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情形:很多人見麵時,都說整天地忙死了。問其忙什麼,回答是也沒忙什麼,就是沒閑著,一天天地瞎忙。
這裏說忙,不假;說沒忙什麼,也不假。忙又沒忙什麼,真實地道出了許多人的一種生活狀態,而且是他們想擺脫又一時不知該如何擺脫的一種狀態。
如果這些人好好地清點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所謂的正忙著的事情當中,哪些是重要的,是必須要忙的,哪些則是不重要的,或是無需花費精力去忙的,然後,果斷地將那些無益的事情拋棄,則必然會減掉了許多不必要的忙碌,再“忙”起來,就會有目標,有重點,既輕鬆又會有好的結果。
好多人慨歎活得太累,究其原因,也是稀裏糊塗地將什麼都背到了肩上,忘了清點一下,把那些沒用的東西放下來。於是,重負加身,難以輕裝前進。
每個人的生命太有限了,如果我們不能經常地、很好地清點一下自己的生活,果斷地舍棄一些不該投入精力的事情,什麼都渴望得到,時時、處處地勞心勞力,其結果隻能是讓自己失望。
不僅僅是造句
一日,不經意地翻開女兒的作業本,目光一下子就被她用“自信”和“開朗”兩個詞造的句子吸引住了——
其一:小路自信地伸向大路。
其二:冰雪消融,小溪變得更加開朗了。
多麼鮮活的句子啊!我的讚歎尚未出口,便被她的老師那“不通順,重造!”的批語打愣了。
翻到第二頁,我看到了女兒重新造的兩個句子——“小剛變得更自信了”和“我的同桌性格十分開朗”。看到後麵老師給她的紅紅的一百分,我心裏像突然間被塞進了一把青草,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說實在的,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更喜歡女兒最初造的兩個句子,因為那是屬於孩子的,充滿了靈氣,而修改後的則是屬於大人的,太規矩了,也太刻板了。屬於孩子的世界裏麵,被生硬地加入了大人的思想,應該說,這不隻是教育的悲哀。
適當拉開距離
那是我生活中好長一段時間也沒解決的小難題——每次,我將大茶缸裏的茶水,往小杯子裏倒時,總要灑出來一些,即使將茶缸口緊緊地貼著杯壁,小心翼翼地傾倒,也要溢出來一點點,害得我要去擦拭。
一日,朋友來訪,我倒水時,又跟往常一樣拿著一塊抹布,邊倒邊抹灑到桌麵上的茶水。
朋友笑著告訴我:“ 把茶缸抬高一點兒,拉大一點兒距離,讓水流飛落杯中。”
依計一試,但見嘩嘩的茶水從茶缸流入杯中,卻沒有灑到外麵一滴。再試,依然如此。
事情就這麼簡單:適當拉開一段距離,正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同理,持久的友情、綿綿的親情、永遠美麗的愛情,也無不需要某種時空或心理或其它的距離……
簡單的愛
周末,為寫一篇雜誌特約的文章,我如約去拜訪那位心儀已久的老作家。
走進靠近市郊的那個爬滿青青葡萄藤的古樸小院,老人正坐在一把古色古香的藤椅上,悠然地聽著一曲民樂,微閉著雙眼沉浸在遐思之中,麵前的茶幾上擺著一杯釅釅的綠茶。
老人已經年逾八十,依然身體健朗,耳聰目明,有著叫人如沐春風的笑容。她先是讚歎我寫的那些小品文,說是有真情在裏麵。我連忙謙遜著說都過於簡單了,不夠深刻。她卻不同不意地認真道:“複雜的未必就等於深刻,你的文章樸素得清新,相信你做人也是如此。”我感激她的勉勵,連連點頭,又說了一些不是閑話的閑話,我懷揣的那份拘謹便在不覺間煙消雲散了。於是,我索性扔掉了臨來之前悉心準備的采訪提綱,且隨老人飄逸的思緒,輕鬆而愉快地傾聽她關於寫作和人生的真知灼見。
那日,老人談興極高,好多奇言妙語讓我應接不暇,心中更添一份敬佩,須知:老人隻讀過6年書,而今卻完全可以用“著作等身”來形容她創作上的成功,尤其是近年來,她激情奔湧,文筆更可謂是爐火純青了。
聊著聊著,就聊到了那個“是什麼使你走上了創作之路”的似乎永遠新鮮的老話題上麵。這時,我發現老人的臉上竟掠過一抹幸福的羞澀,她微笑著看著我欲言又止。我的好奇心立刻便被調動起來,忙追問她一定有什麼秘密吧?
老人呷了一口茶,將目光投向天空悠悠的白雲。仿佛經過了一番激烈的心靈的辯論,她忽然盯住我的眼睛,讓我承諾一定保密部分內容。然後,她才將珍藏於心底的秘密和盤托出――
她和他曾是青梅竹馬的玩伴。15歲那年,情竇初開的兩個少年,便把愛的誓言刻在了村頭那棵老槐樹上麵。然而,那個多雨的秋天,他在上海的一位遠房叔叔要領他去大都市,聽說依了算命先生的指點,他得迎娶那位漂亮的表妹。他雖是拚命地反抗,但最終沒能拗過父母,還是流著淚一步一回頭地離開了那個僻遠的小山村。
仿佛天塌地陷般的驟然打擊,她一個人關在小屋裏不吃不喝,呆傻地坐了兩天兩夜,而後,給父母留下一張紙條,一路乞討著追到了上海。茫茫人海中,自然是找不到他的蹤影了。其實,就算是找到了他,她又能怎麼樣呢?她在黃浦江畔徘徊了幾天後,決定就留在這座城市裏,因為她最愛的人在這裏。從那以後,她當保姆、做小餐館的服務員、賣報紙、掃大街……很多苦活累活都做過,但她從沒有想過要離開那裏,因為一想到自己愛著的人就在這座城市裏,所有的艱辛便都被一種含淚的幸福衝淡了。
在大上海漂泊的那些日子裏,她遇到了一位在報社工作的熱心雇主,幫她找了一份較穩定的校對工作。忙碌之餘,她開始把自己滿懷的思緒傾瀉到稿紙上麵,不知不覺間,她竟成了一位作家。雖然後來有很多人追求過她,可她從未動心過,一直孑身一人。
她說她已在內心裏嫁給了他,是因為愛他,她才來到這座繁華的城市,才拿起筆來,才成了作家……
原來如此!
我驚詫地望著飽經滄桑的老人,不禁為她的那份特別的愛而肅然起敬。
“那你後來找到他了嗎?”我很想知道那個他後來怎樣。
“聽說他後來娶了他的表妹,在這座城市裏過得很幸福,但他不知道我在這座城市裏,因為我改了名字,也從沒有去找過他。”老人平靜地告訴我。
“為什麼不去見他?”我不禁有些困惑。
“知道他過得幸福就行了,何必再去驚擾他呢?”老人似乎很滿意這樣的結局。
就因為一份愛,一個農家少女遠走他鄉,最終成為一位著名作家,就因為一份愛,她一直守在這座繁華的城市裏,因為她始終感覺到她和他離得很近很近……
炎炎夏日,我在整理老人的采訪記錄時,眼前又一再浮現出老人那愛意充盈的麵龐,似有一縷縷清爽的風拂麵而來,柔柔的心立刻被撩撥起陣陣漣漪――哦,穿過滾滾紅塵,世間有些真愛,原來可以是這樣的簡單而清純啊,就像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雖罕為人所關注,但卓然綻開的自是一份獨特的美麗,自有一份彌漫歲月的馨香……
用心靈傾聽
幼時的她是那樣的活潑可愛,像春天枝頭綻開的花朵,寒微的家境因她的到來,陡然增添了許多的快樂。望著她那甜甜的笑靨,一輩子都那樣普普通通的父母,禁不住在心中為她的未來編織起無數個絢麗無比的夢想。
然而,就在她兩歲的那年,因一場突發的疾病,不慎使用了過量的抗生素,等到她病好以後,她卻完全失去了聽力。
望著失聰的寶貝女兒,父母先是不迭的痛苦、懊悔、自責……繼而,他們開始坦然地麵對命運的無常,開始讓聰穎、美麗的女兒懂得――上帝向她關上了一扇門,還會向她打開一扇窗,她同樣可以擁有自己的驕傲。
雖說女孩的求學之路要比同齡人艱難得多,有時老師的一句簡單的話,她都要努力地猜上好半天。可她那一貫的認真和執著,讓她一天天地優秀起來。很小的時候,她就特別喜歡舞蹈,每每看到電視上那些翩翩的舞者,她都會不由自主地去模仿一下。為了能夠“聽清楚”音樂,她把音響放到最大的音量,麵頰緊緊地貼在音箱上麵,在音箱的震動中感知那些跳動的音符。有時,她用手臂貼在音箱上麵,一點點地感受那些優美的旋律。
誰都不會想到,耳朵一點兒聲音也聽不到的女孩,在她13歲那年,就走出了國門,在國際大賽中拿到了舞蹈金牌。
後來,美麗的女孩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美術學院,一邊用畫筆塗抹自己玫瑰色的青春夢想,一邊用漂亮的舞姿書寫著年輕的追求。大學快畢業時,她又遭遇了一段絕對浪漫、結局又絕對美麗的愛情。再後來,女孩領舞的舞蹈《千手觀音》先是在許多個國家地區演出大獲成功,受到了如潮的讚歎,又在2005年春節晚會上贏得億萬觀眾的一致的讚賞。
這個女孩就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年輕的舞蹈演員邰麗華。許多人驚訝完全失聰的她和她的同伴怎麼聽懂了那些美妙的音樂,她帶著一臉慈愛的微笑著告訴人們:傾聽到世界的美麗與深邃,不單單隻是靠耳朵,還要靠眼睛、鼻子、手、腳……最最重要的,是靠心靈,靠熱愛生命和生活的心靈。
是的,隻要擁有一顆飽含愛意的心靈,就沒有什麼殘障能夠攔住一個人的傾聽、閱讀、感受和表達,就沒有什麼困難能夠攔住精彩人生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