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花叫不謝10(1 / 3)

隻要樹根不曾枯死

兩年前,他從職高畢業,正趕上就業艱難,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還在為求職犯愁呢,許多單位又都在紛紛地裁人減員,下崗者一天天地增多。技藝不高、又沒什麼文憑、更沒什麼門路的他,隻能像個沒頭蒼蠅似的,在勞務市場上亂闖。結果,整整半年過去了,他依然沒找到一份奢望並不高的工作。

那天,他沮喪地一個人躲在家裏,買了一瓶劣質的白酒獨自澆愁。這時,父親從外麵進來,看到他那垂頭喪氣的樣子,默默地坐到他的身旁,自己倒了一杯酒,又給他倒了一杯,一仰頭,幹了。然後,拉著他的手走到屋後,指著那株秋天就開始枯死的蘋果樹,對他說:“這株蘋果樹死過三回了。”

“那又怎麼樣?這回怕是活不過來了,因為所有的枝條都幹枯了。”他漠然道。

“你過去看看它的根怎麼樣?”父親不容置疑地命令道。

他走過去,翻了翻那枯瘦的樹根,失望地說:“看樣子,也是死透了。”

“再仔細瞧瞧!”父親再次下達命令。

“我看是沒啥希望了,整株樹都死了,那幹巴根子還能活?”他頗懷疑地說。

“還是讓它自己證明給你看吧。”父親堅定的口氣裏,透出一種明察秋毫的自信。

春天很快來臨了,就在那已被他判了“死刑”的黑瘦的樹根上,硬是拱出幾片嫩芽,很快又變成了好幾株小樹。

這時,他對著站在身旁微笑的父親說道:“我明白了,即使所有的枝條都枯死了也不要緊,隻要樹根不曾枯死,就不愁萌發出新枝。”

父親未置一詞,而他卻知道了自己該怎麼做了。

帶上自信,他重新走進市場,在一次次的碰壁之後,他終於找到了一份很辛苦、但也很鍛煉人的工作。半年後,由於他的勤奮,他被調換了一個很體麵的工作,拿到一份他原來想都不敢想的薪水。

那天,他聽到鄰居家的大勇,因大學畢業半年未找到工作而絕望自殺的消息,深為大勇的舉動扼腕痛惜。其實,論知識、能力、家庭條件等,大勇都要比他好得多,可大勇跟他當初一樣,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隻看到了枯死的樹枝,卻沒細心地察看那深埋在地下的樹根。被一些表麵的現象蒙住了眼睛,忘了在心中堅定起永不言輸的信念。

由此,他更加欽佩父親。

誰能一生如意呢?在不如意的時候,不妨多提醒自己:我的“根”在哪裏?我的土地在哪裏?然後,默默地忍受時光的考驗,忍受那些被冷落的日子,因你的自信、你的執著、你的堅強,歲月會回報你一份意外的驚喜。

弟弟是名師

我這位二叔家的弟弟,當年沒有考上大學,他似乎並沒怎麼失望,高高興興地回鄉下種地去了。家裏的責任田不夠種,他便承租了別人的五坰地,沒看到他怎麼費勁兒,便把莊稼侍弄得像模像樣,每年都比別人多收獲不少,連許多老莊稼把式都讚歎他是種地好手。

去年放寒假,我從省城回老家過年。一回到村裏,便聽到很多人跟我說弟弟現在是鄉裏的名師了。我納悶:弟弟種地很出色,這是我知道的,他怎麼會成為名師呢?

原來,弟弟在農閑時節辦了學習輔導班,他講課風趣,還很懂方法,特別是懂得因材施教,不少原來不愛學習的孩子,經他一調教,居然喜歡學習了,成績明顯地提高,他教學能手的名氣立刻傳開了,很多學生紛紛到他的輔導班來補習,而他竟能讓家長和學生都滿意。別的老師也辦輔導班,但效果不明顯,很快都不了了之了,他的輔導班卻日益擴大,漸漸辦成了一個小型的輔導學校,他一個人教文科和理科,樣樣出色,比名師還名師。

起初,我還以為大家可能有所誇張,待聽了他的一節語文課和一節數學課後,我不禁佩服得直替他惋惜――弟弟不能當專職老師,實在是一大遺憾。他卻笑道:“我這不是在當老師嗎?於人有益,於己也有利啊。”

弟弟說的沒錯,他雖然隻有高中學曆,也沒有教師資格證,可那麼多學生喜歡聽他的課,他每月的輔導收入有六千多元,是我這位大學教授工資的兩倍,僅憑此一點,他就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名師了。

其實,弟弟還有很多絕活呢。那天,我的電腦壞了,打電話把在縣城工作的一位計算專業畢業的大學同學叫來,同學弄了半天,扔下一句:“沒法修了,恐怕隻能換硬件了。”

同學走了,說過幾天硬件從省城發過來後再幫我換,而我這時正急著要為一家雜誌趕寫一篇約稿。看到我手足無措地在屋子裏直打轉,弟弟走過來說:“讓我瞧瞧吧。”

“電腦你也懂?”看他麻利地卸開機箱,我特別驚詫。

更讓我驚詫加歎服的是,他就那麼三下五除二地一通鼓搗,居然把我的電腦給鼓搗好了。他告訴我毛病出在一個元件的觸點哪裏。

我問他跟誰學的這一手修電腦的技術,他淡然:“也沒跟誰學,就是多讀了一些這方麵的書籍,再就是自己多琢磨了一些。”

“跟你輔導學生一樣,都是無師自通啊!”我不能不對弟弟肅然起敬,因為他不經意間,就把我們很多人花了很多精力也沒弄明白的事情弄得清清楚楚,把我們幹了許久也沒有幹好的事情幹得那麼出色。

弟弟卻十分謙遜:“其實也沒有什麼,我隻是不肯死讀書,不肯把書讀死了,知道把書讀活了,讀開了。”

“把書讀活了,讀開了。”我不禁重複了一遍。

道理很簡單,可真正付諸於行動,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弟弟的成功,就在於他不僅僅懂得該怎麼去做,更在於他實實在在地去做了。所以,弟弟成為一位名師,理所當然。

清晰你的人生目標

哈佛大學的一個人力資源研究課題組,曾經對數百名智力、家教、學曆、生活環境等綜合條件相差無幾的年輕人,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其中關於人生目標明確度與長短度的統計結果如下:

27%的人沒有人生目標;

60%的人有模糊的人生目標;

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人生目標;

3%的人有清晰且長遠的人生目標。

25年後,該課題組對當年接受問卷的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統計的結果表明:被調查者當前的生活狀況和分布比例,與他們當年的人生目標調查情形聯係極為密切,密切得頗為耐人尋味――

當年占3%的人生目標清晰而遠大者,在隨後的25年中,每個人的經曆各不相同,其中有的還遭遇過令人難以想象的人生挫折,但每個人都不曾改變自己當初的人生目標,他們朝著自己年輕時選定的人生目標奮鬥不止。結果,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起家的創業者。

10%的那些人生目標清晰但短暫的人,也各自經過一番努力拚搏後,大都擁有了一份相對體麵的工作,成為各行各業的專門人才,如教授、醫生、工程師、部門經理等等,他們如今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事業和生活狀況都在穩步上升。

當年那60%的人生目標模糊者,他們在後來的日子裏大都沒有進取的動力,喜歡隨遇而安,雖然大多數人都擁有了一份較為穩定的工作,但他們的生活大多較為平淡,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可言。

而剩下的那27%當年沒有什麼人生目標的人,25年後幾乎都不約而同地沉落到了社會的最底層,他們許多人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窘迫,情緒低落,常常自怨自艾,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主持這一課題研究的比爾·坎貝斯博士,在他的研究報告中,這樣深切地總結道:“其實,有些問題非常簡單,贏得人生的輝煌,最重要的便是擁有一個清晰的人生目標。那些旗幟一樣飄揚在每個人生命旅途中的追求目標,越是遠大而清晰,越能夠激發人們奮鬥的熱情,越能夠促使人們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潛力。”

是的,無論是眺望曆史,還是打量現實,我們都會十分容易地發現:那些業績卓然的成功者,原本綜合素質與眾人並無多少明顯的差異,隻是他們因心中有了明確的追求目標,有了夢想熱烈的召喚,從而有了頑強拚搏的激情,有了不斷進取的堅韌,有了雖經坎坷依然堅定向前的執著。最終,他們才擁抱了令人羨慕的驕傲人生。

印在《中國青年》封麵上的那句勵誌語――“奮鬥改變命運,夢想讓我們與眾不同”,之所以受到無數年輕或不年輕的讀者的廣泛喜愛,就在於它告訴了人們:目標與奮鬥,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時,即使僅僅隻是一個絢麗的甚至遙不可及的夢想,也同樣可以迸發出神奇的力量,可以推動著我們走向理想的彼岸。

能夠朝著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標,自信而從容地設計自己的人生,還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最佳生活境界。難怪歌德這樣感慨:“能夠把自己生命的終點和起點聯結起來的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是,我們就沒有理由拒絕那閃耀在心靈高地上的清晰而絢麗的目標,沒有理由不為那樣美好的目標而播撒心血和汗水。

輸贏都在路上

那年八月, 他接到了省城師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成為那個偏遠的山村裏考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帶著全村人的羨慕和讚歎,興高采烈地踏上了通往省城的列車。

與此同時,他的同窗好友金海,卻淚流滿麵地撕碎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的通知書,在村民的一片扼腕痛惜中,默然背起寒傖的行囊,加入了南下打工的隊伍。盡管上大學一直是金海夢寐以求的願望,但殘酷的家境狀況,讓他隻能做出那樣無奈的選擇——他母親患精神病快十年了。不久前,他父親又被突然炸響的啞炮,永遠地剝奪了行走的權利,隻能愁眉苦臉地癱臥在床上了。沒有什麼比貧病交加,更讓人心痛的了。那個炎熱的八月,他不敢見金海,不敢麵對他滿眼叫人心酸的苦澀。

他的大學陽光明媚,簡單的功課、少許的作業和寬鬆的考試,讓他輕鬆愉快地應對。於是,他把充裕的時間,慷慨地拋給了影院、舞廳、商場、溜冰場,盡情地品嚐青春的快樂。他甚至還在大三那年秋天,曠課20天,跟兩位同學結伴遊曆了大半個中國,雖說為此挨了處分,也沒在意,反而時常拿出一大堆照片,炫耀似的將其當作大學生活得意的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