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辦事看絕招——怎樣說才能打動對方(2)(2 / 3)

“不違法”,但你違反人情,違反國情!我國六七十歲的人也不一定留胡須,四五十歲的人還經常刮胡須,你年紀輕輕卻留胡須,既不衛生,又不美觀。這就叫“違反人情。”

“為什麼說我違反國情呢?”

“你是江陰人,應該知道一段著名的史實。明末清初,清統治者下了一道命令,一律剃須留辮,否則格殺勿論。江陰人民發出‘寧願留發不留頭,不願留頭不留發’的口號,於是一場壯烈的抗清鬥爭開始了,全城血流成河。曆史上有80日戴發效忠、6萬民眾同心殺賊的記載。你知道京劇大師梅蘭芳嗎?在日寇占領上海期間他蓄須拒不登台,這些行動都是帶有政治性的。請問,你留胡須也帶有政治性嗎?”

小夥子連忙說:“沒有,沒有!”

這位律師引用典故,使談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蘇秦是戰國時有名的縱橫家和說客。他為了使秦惠王采納以征戰稱霸天下的主張,采用了旁征博引的說理方法。

他先詳盡地分析了秦國優越的政治、經濟條件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等國情,以作為可行征戰的明證,但秦惠王不為所動,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為了說服秦惠王,蘇秦又列舉了曆史上的“五帝”、“三王”。

引用的事例要適當,要與所說明的問題相對應,也就是說要“門當戶對”,恰到好處,不要“拉郎配”。因為引用事例是為了說明問題,所以要十分注意選用事例既要廣,又要不離中心主題。

引用典故是為了說明問題。不是為了點綴,更不是為了故弄玄虛。賣弄學問,並不是用典越多越說明知識豐富。用典繁多而不說明問題,反而會使人不知所雲。

(3)數字在言談中的威力

數字是枯燥無味的,會說話的人卻知道,數字自有一種非凡的力量,如果能巧妙地加以利用,就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1972年,來自紐約的一位女國會議員貝拉?伯朱格進行了一次演講,呼籲在政治生活中給婦女以平等地位。她說:

“幾個星期前,我在國會傾聽總統對全國發表講話。在我周圍落座的有700多人。我聽到總統在說:‘這裏雲集了美國政府的全體成員,有眾議員、參議員,還有最高法院的成員和內閣成員。’我環顧四周,在700多名政府要員中有17人是女的;在435名眾議員中隻11個是女的;100名參議員中隻有1個女的;內閣成員中沒有女的;最高法院中也沒有女的。”

她用不著多說了,因為無論說多少話,也比不上這幾個數字更能說明問題。無論你是否同意她的觀點,在這幾個確鑿的數字麵前,都不得不承認在政治生活中存在著性別歧視。

又如一位青年演說家在某大學演講時,為了激勵聽眾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而拚搏,連續引用了一係列對比數字:

“我們曾以人口眾多而自豪,但是請看美國,由於廣泛使用電子計算機,2億人口得以完成4000億人的年工作量。

我們還曾以地大物博引以自豪,但是,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卻大大低於世界水平:我國人均耕地為世界人均值的1/3人均林地為世界人均值的1/9,人均河川流量隻有世界人均值1/100,而且90%的城鄉廢汙水直接排放,以至長江以北很難找到一條未受汙染的河道。

再看其他幾個方麵:

1984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100美元,27倍於我國;美國人為我國的33倍;瑞士為我國的43倍。

1983年底,全球核電站達298座,其中美國80座、前蘇聯40座、日本26座、英國33座、法國32座。我國呢,有4座,全在台灣。

1980~1981年,每1000個居民中的大學生數,前蘇聯為196人,日本為154人,中國為114人……”

聽了這樣的演講,誰能不感到肩頭沉重呢?如果沒有一係列對比性數字,又怎能達到如此振聾發聵的效果呢?

對比性數字比無對比地羅列數字,顯然有更大的說服力。我們在言辭中應善於將有關數字對比著表述出來。

安慰對方的技巧

(1)從反麵鼓勵

說也奇怪,人常常有一種潛在的反抗意識,有時你說:“不要做。”對方愈是要做;你說:“不要看。”他愈是想看。

就以目前的交通秩序來說吧!雖然政府一再規定:騎摩托車要戴安全帽,不可搶越平交道……但是違規事件仍屢見不鮮,這些皆是人類的反抗心所造成的。

以前有位名導演,眼見演藝圈內彌漫著萎靡不振的風氣,想方設法加以改善,於是他利用人性所具的反判性,以“反麵的鼓勵”的手法,改善影劇圈內的不良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