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一般人聽了此話,必會十分憤慨,怎可輕易受人侮辱。然而L先生卻極為冷靜地回答:“Monkey,donkey,yankey,Whichkey are you?”這句話是在詢問那些學生:“猴子、驢、美國佬,你們是哪一種呢?”由於這些字的英文名稱,都有“key”並排,所以他以此反諷他們,使得這群學生目瞪口呆,啞口無言。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基督山恩仇記”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也有一則趣談:亞曆山大的父親是一位帶有黑人血統的法國軍人,因此,亞曆山大的長像及膚色都與黑人非常相似。有一次,有人稱他為“黑炭”。雖然他的內心十分難過,但外表卻非常堅強,於是他很巧妙地回答:“不錯,我的父親是與黑人的混血種,且我的祖先是一隻猿猴。也就是說,我的血統是在你血統結束之處才開始的。”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亞曆山大話中之意,他利用間接的方式道出了對方是一隻“猴子”。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則更有趣的笑話:有一次一位總是不留口德的朋友對一位獸醫說:“你隻會看貓、狗的病罷了!”結果,沒想到這位當獸醫的朋友,也不甘示弱地回答:“不錯,我隻是一位獸醫,對於人類的疾病一竅不通,至於你,是不是有什麼地方不適?”就這樣把那位不留口德的朋友視為與狗同類。聽了這則故事,不禁使我捧腹大笑,差點兒連下巴都笑掉了。
看了上麵3個故事,使我不得不佩服那3位主角,能夠以智退敵,即使別人以鄙劣的言辭攻擊他們,也毫不在乎,而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反擊對方。
然而。我也深深覺得,一個人在言詞的表達上,必須十分謹慎,絕不可隨意地輕視、愚弄別人,否則別人也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說話恰當的要領
(1)怎樣避免誤解
日常交往中,經常有自己的話被別人誤解的時候。
有個人要請7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隻到了6位,主人自言自語地說:“該來的不來!”其中兩位客人心想:“我們可能是不該來的。”悄悄溜走了。為什麼客人溜走了呢,這就是主人的話引起了客人的誤解所致。
使自己的話不容易被人誤解,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盡量少用話中有話的句子。
如上例中主人說的話就是話中有話。“該來的不來”,使人想到“不該來的來了”。所以,我們在需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時,話一定要說得明確、具體,千萬不要模棱兩可,以免引起誤解。
②不要隨意省略主語。
在一些特殊的語境中,可以省略主語,但這必須在交談雙方都明白的基礎上,否則可能引起誤解。
比如,一位男士挑帽子,售貨員拿了一頂給他,他試了試說:“大,大。”售貨員一連給他換了四五種型號的帽子,他都嚷道:“大,大。”售貨員生氣了,說:“分明是中,你為什麼還說大?”這人結結巴巴地說:“頭、頭,我說的是頭大!”造成這種狼狽結局的原因就是他省略了主語。
③注意同音詞的使用。
廣告詞就是語音相同而意義不同的詞。同音詞用得不當,就很容易產生誤解。如“期終考試”就容易誤解為“期中考試”如把“期終”改為“期末”,就不會誤解了。
④少用文言詞和方言詞。
與人交談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詞。文言的過多使用,容易造成誤解。
方言詞的使用更容易造成誤解。特別是不同方言區的人談話,如各自使用方言,那就更困難了。如“公公”一詞,普通話指丈夫的父親,貴陽話則指自己的祖父,揚州話指外祖父,重慶話指祖父的姐(妹)夫,各有所指。因此,與人交談,要盡量避免使用方言。
⑤說話要注意停頓。
如“中國隊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既可理解為“中國隊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又可理解為“中國隊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如不注意語句的停頓,就容易造成誤解。
(2)引用典故要恰當
論辯中巧妙地引用典故,可以達到敘事論理引人人勝、妙趣橫生的效果。
“典”可以是古今中外之典故,包括成語、俗語、名言、格言等等。
1981年8月4日的《光明日報》上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位20歲出頭、蓄著胡須的小夥子走進江陰縣法律顧問處。
“你需要什麼幫助?”金律師問。
“我留這個胡須違法嗎?”小夥子略帶火氣問。
小夥子是某廠青工,他報考電視大學的準考證被車間領導扣留了。要他把胡須剃掉再給他。小夥子堅持不剃,雙方僵持著。
“我留這個胡須違法嗎?”小夥子又問。
“不違法。”回答很明確。小夥子立即說:“那我可以控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