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擅長寫作諷喻詩,其中《新樂府》50首組詩尤為著名。在一部分人們的心目中,諷喻詩、新樂府詩內涵等同,二而為一。實際不是這樣。
諷喻詩是以詩歌反映某些政治社會現象,向當權者進行規諷勸告。《詩經》中已頗多此類詩歌。鍾嶸《詩品》稱左思的詩“得諷喻之致”,開始以諷喻一詞評詩,白居易更明確地使用了諷喻詩這一名稱。諷喻詩表現規諷勸告,是從思想內容角度而言;新樂府是指創立新題目的樂府詩體(又叫新題樂府),是從樣式而言。諷喻詩可以運用多種樣式來創作,不限於新樂府體。白居易集中有諷喻詩四卷,有兩卷是《新樂府》50首;還有兩卷為古調詩(唐人稱五言古體為古調詩)122首,其中除《秦中吟》十首外,大致都不是樂府詩體。白居易的好友元稹,也積極提倡諷喻詩。他的詩歌中還有用近體詩寫作的“律諷”一小類。這樣看來,諷喻詩采用的體式有下列諸種:古體、樂府體(又分古題樂府、新題樂府兩類)、律體。新樂府體隻是其中的一體。
我國自唐代至明清時期,詩歌主要分為古體、近體兩大類,後者注意區分平仄,又分律詩、絕句兩種。從每句用字多少看,又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類別。樂府詩多數運用古體,少數運用近體,因它們原先配樂演唱,在體製上有其特點,故人們往往把它們與一般古、近體詩區別開來。區別樂府詩與一般詩體,可從以下三方麵注意。(1)題目。樂府詩題目下常有歌、曲、詞、行、吟、引等名目,表明它們原是樂歌。不用歌、行等名目的樂府詩,題目一般仍簡短整齊,多數為二字、三字。如白居易《新樂府》中的《杜陵叟》、《繚綾》、《賣炭翁》等。一般詩歌題目有長有短,參差不一。(2)內容。樂府詩多敘事,多反映各種社會情況和民生疾苦。一般詩內容更廣泛,不以敘事為主,敘事、抒情、議論均有。(3)敘寫角度。樂府詩多通過第三人稱敘述,作者自己不露麵。一般詩則多用第一人稱,作者直接傾訴。如白居易的《觀刈麥》、《宿紫閣山北村》兩篇古詩,也著重反映民生疾苦,但都用作者口吻敘述。以上三點區別,隻是就大致而言,不能絕對化。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共一百卷,搜羅漢魏至唐五代樂府詩大致齊備,檢索某詩是否收入該書,也是判斷是否樂府詩的一條重要途徑。
新樂府在唐代很發達,作家作品很多。《樂府詩集》的新樂府辭一類共有11卷。因為它們雖采用漢魏兩晉南北朝古樂府的體製,但自創新題,所以叫新樂府。唐代的新樂府,按其內容可分兩大類。一類以反映社會問題與民生疾苦為主,主要作者除白居易、元稹外,還有杜甫、元結、張籍、王建等人。另一類則是廣泛表現其他題材,如劉希夷的《公子行》寫男女之情,李白《靜夜思》寫憶念故鄉,劉禹錫《堤上行》等寫各地民情風俗,元稹《琵琶歌》寫音樂技藝。李賀、李商隱、溫庭筠等人的不少新樂府,均描繪婦女生活。從《樂府詩集》搜集的篇章看,上述兩大類題材的新樂府數量約略相當。
綜上所述,可見諷喻詩、新樂府二者既有聯係又有區別。新樂府隻是寫作諷喻詩的一種樣式,白居易的諷喻詩,新樂府體占一半光景。新樂府詩內容,除反映國事民生、具有諷喻性的內容外,還有許多其他題材的作品。兩者不能等同。現在的某些論文和文學史一類著作,往往把白居易、元稹提倡寫作諷喻詩的活動稱為新樂府運動,這是不恰當的。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