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駢文、駢體文學(1 / 1)

駢文又叫駢儷文、駢體文,指大量運用對偶句甚至通篇運用對偶句的文章,它與多用奇句的散體文或古文體式不同,駢體文與散體文是中國古代文章的兩大類型。先秦各種作品中駢偶句已常有出現,至漢代,散文、辭賦中駢句逐漸增多,東漢不少文章更是大量運用駢句,駢文正式形成。是為駢文的萌芽成長期。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是駢文的昌盛期。北宋古文運動進一步開展,取得壓倒優勢,以迄元明,是為駢文中衰期。清代駢文複盛,與古文抗衡,是為駢文複興期。

駢文除重視大量運用工致的對偶句外,還重視辭藻、用典、聲律等語言美。辭藻指運用華美的詞語和修辭手段,增加文章訴諸視覺的色彩美。用典指運用古語古事,增加文章的藝術含蘊,同時顯示作者豐富的才學。聲律指文辭音韻和諧之美,南齊永明年間,沈約等提倡聲律論,要求把飛揚的平聲字與沉著的上去入聲(後代把三者合稱為仄聲)字間隔運用,以取得文辭聲律的變化與和諧。聲律論不但適用於詩歌,也適用於辭賦、駢文。南齊孔稚圭《北山移文》中的“還飆入幕、寫霧出楹”、“秋桂遺風、春蘿罷月”等句,聲律是很嚴整的。劉勰《文心雕龍》下半部中有不少篇章,專門研討駢文的形式和語言運用,如《聲律》、《麗辭》、《事類》三篇,分別論述聲律、對偶、用典問題,《練字》、《比興》、《誇飾》、《隱秀》四篇,分別論述字形美與比喻、誇張、含蓄與警策等修辭手段,均屬辭藻範圍。劉勰生當駢文昌盛之南朝,他正是以這些篇章來總結駢體詩文的創作經驗。

南朝後期,駢文句式進一步趨向整齊,多用四言句、六言句,庾信、徐陵的駢文於此尤為突出。唐代此風更盛,因而有四六文的名稱。四六文不但詞句工致,聲律亦嚴,可謂是格律嚴整的律體文。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檄》都是四六文名篇。宋元明時代,古文雖占優勢,但駢文(主要是四六文)仍然流行,隻是因受古文影響,詞句色彩較為清淡,不像漢魏至唐五代時期那樣濃麗。

有一種看法認為,駢文竭力追求形式美、語言美,缺乏思想內容。這種認識很片麵。誠然,駢文中確有許多應酬性作品,隻追求形式美;但許多優秀的駢文並不如此。如陸機的《辨亡論》、幹寶的《晉紀總論》,分別論述東吳、西晉兩王朝的興亡問題,政治性很強。上述駱賓王的《討武?檄》,聲討武則天代唐稱帝之罪行,亦是如此。此外,駢文中還有許多抒寫作者日常生活及親朋間友誼等題材、不涉及重大政治社會現象的作品,也自有其真摯動人的思想內容。

駢體文學範圍較廣,除駢文外,兼指大量運用駢偶句的賦和詩歌。前人曾把漢至唐代的賦區分為古賦、駢賦、律賦三階段,其發展步驟與形式特點大致與古文、駢文、四六文相當。(律賦也大量運用四言句、六言句。)詩歌方麵,從漢代開始,先有古體詩。魏晉以下,曹植、陸機、謝靈運等人的詩,大量運用駢句,體製已入駢體文學範圍,但也有不少詩篇雖用駢句而不多,故人們仍籠統稱此時期詩為古體詩。至沈約、謝?等自覺運用聲律論於詩歌,於是有新體詩之稱。至唐代格律更嚴密,遂在古體詩外另立今體詩(或稱律詩、近體詩)一大類。也是經曆著由散趨駢、趨律的發展過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部分著名作家,對於駢體的詩、賦、文三者,往往同時擅長,或兼擅二體。如曹魏的王粲、曹植,西晉的陸機、潘嶽,劉宋的顏延之、鮑照,齊梁的江淹、沈約,以至由南入北的庾信等,均是如此。一個作家的二至三體作品中間,思想藝術上常有相通之處。我們研究這類作家,應注意他們諸方麵的成就。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