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在比較中讚美孩子(3 / 3)

人類具有親合的傾向,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加深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與孩子們交往更是如此,你能理解他,你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心理學家指出,與自己關係最密切的人,往往傷害自己最深,而家庭是安慰和親情的源頭。每個人都有兩麵性,在和別人的交往中總會有意無意地表現自己比較優秀的一麵,而掩飾其缺陷。但在家庭中,日常瑣事和長久的相處,會使每個人赤裸裸地顯示出自己的本色,一旦發生傷害,其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最大的傷害並非來自黑暗陌生的街道,而是我們的家庭。因此,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孩子,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有多大。

孩子往往是比較單純的,但要想理解他們卻並非易事。有些大人對孩子的許多想法和行為感到驚奇,表現出極大的不理解,這是因為他們對孩子的關心不夠。怎樣在理解的基礎上讚揚孩子,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家長要隨時細心地觀察孩子的行為與心態。當你發現孩子不高興時,耐心地詢問為什麼,然後與其分享他的不快;當你看見孩子很開心時,也不妨與之分享他的快樂。這樣,孩子會覺得你始終都是和他站在一起的,從而相信你,願意和你溝通。

王寧上小學四年級,他們班準備去春遊。可湊巧碰著個下雨天,王寧很不高興,站在窗前獨自生氣。

爸爸看到後,說:“這天氣太讓人失望了。”

“嗯。”兒子哼了一聲。

“這次春遊你都盼了很久了。”

“就是嘛。”

“什麼都準備好了又下起雨來,老天爺真是不講理。”

“就那麼回事兒,下星期又要考試了,我們還得複習,明天也沒機會了。”

“以後會有機會春遊的。對於這次考試,我相信你會考好的。”

王寧站在那兒望了會兒窗外,然後拿出課本複習去了。

家長們不要老想著孩子們小,他們的想法幼稚,和他們交談沒有必要,認為隻要孩子問什麼,大人告訴他就行了。其實不然,孩子們雖小卻也有自己的觀點,如果大人不和他們交談就無從知道他們有哪些觀點、是對是錯。孩子們大了,有好多事羞於問起,如果大人們不問他們,他們是絕不會主動說出來的,加上他們的掩飾水平越來越高,光靠觀察是無法看出什麼的。因此,大人要主動和孩子們溝通。

在溝通的時候,家長要放下身份,隻有在雙方地位平等的基礎上,才利於談話氣氛的輕鬆和諧,孩子們才能消除那種“跟我爸媽說這些事,無聊”的情緒。

在溝通的時候,家長要專注傾聽,重複孩子話中的重點,提出具有澄清功能的問題,弄清孩子所說的基本意思。你可在傾聽過程中或傾聽後這樣說“讓我弄清你真正的意思,你是說……”

“依你的看法,我們應該……”

“你認為這樣行的,我們是否可以……”

“你覺得……,而你希望我……”

“你很聰明,我知道你會做好這件事。”

這些話會令孩子們覺得你很尊重他們,他們也就會說出一些原本不想讓你們知道的事。

另外,如果在交談中,你發現孩子錯了,得讓他改正。這時,你不妨這樣說:“我一點也不怪你,如果我是你,無疑會和你有一樣的感覺,一樣地會出錯。”這不僅可以使最刁滑的孩子軟化,而且可以讓家長和孩子輕鬆地繼續溝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