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納烏斯繪製的地圖,顯示南極大陸猶未被冰封的海岸、山脈和河川哈普古德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李察·史崔臣博士檢視這幅地圖後,做出以下結論:

①費納烏斯的地圖,是依據更早的幾幅原始地圖繪製成的,而後者是根據幾種不同的投影法繪成。

②它確實顯示南極洲海岸地區被冰雪覆蓋前的景況,尤其是穆德後地、恩德比地、維克斯地和位於羅斯海東岸的維多利亞地以及馬利伯德地。

③如同皮瑞·雷斯地圖所顯示的,費納烏斯地圖所呈現的南極洲,在一般形貌和地理特征上,都跟現代科學家對“冰層下”的南極地麵進行地震調查後所繪製的地圖頗為吻合。

哈普古德教授認為,費納烏斯地圖顯然證實了“一個聳人聽聞的看法:被冰雪完全覆蓋之前,南極洲曾被人類探訪,甚至定居過。果真如此,這件事一定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費納烏斯地圖顯示,最初繪製南極洲地圖的人,是生活在極為古遠的時代,那時正是北半球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結束的時候。”

(1)羅斯海之謎

費納烏斯地圖所描繪的南極洲羅斯海,是支持上述觀點的進一步證據。南極洲大冰河,諸如畢爾德摩爾和史考特,今天的出海口都覆蓋著冰層,但這幅繪於1531年的地圖卻顯示,這個地區散布著港灣和河川。這些地形上的特征足以證明,費納烏斯使用的原始地圖當初製作時,羅斯海和它的海岸還沒有被冰層覆蓋。“為了提供這些河川必要的水源,海岸後方必定有一個不被冰封的遼闊腹地。今天,這些海岸和腹地全都埋藏在一英裏厚的冰層下,而羅斯海本身,則終年飄浮著數百英尺厚的冰塊。”

羅斯海的變遷充分顯示,漫長的無冰時期在公元前4000年結束之前,南極大陸曾被一個神秘的文明勘探過,並且繪製成地圖。這個論點還有另一個證據,那就是1949年“伯德南極探險隊”(Byrd Antarctic Expedition)使用空心筒,在羅斯海海床撈起的沉澱物。這些沉澱物分為許多層,區隔十分清楚,反映不同時期中不同的環境狀態,諸如“粗冰海層”、“中冰海層”、“細冰海層”等等。最令人驚異的發現是:“其中好幾層是由細密精致的沉澱物組成,而這些沉澱物似乎是從溫帶(無冰)地區,經由河川進入海洋。”

如果有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使用烏瑞博士發明的“鎄年代鑒定法”,檢視在海水中發現的三種不同的放射元素,結果證明,大約6000年前,攜帶細密精致的沉澱物入海的河川,確實曾經存在於南極大陸,一如費納烏斯地圖顯示的。直到公元前4000年之後,“冰河式的沉澱物才開始堆聚在羅斯海海床上……其下的核心沉澱物顯示,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南極地區曾經享有很長一段時期的溫暖氣候。”

(2)麥卡脫與布雅舍的探尋

皮瑞·雷斯和費納烏斯的地圖,讓我們瞥見了曆史上沒有一個製圖家看見過的南極洲。當然,光憑兩幅地圖並不足以說服我們:一個已經消失的文明曾經在南極大陸留下蹤跡。可是,三、四或六幅類似的地圖攤在我們眼前,我們是否還能等閑視之?

譬如說,我們是否還能睜一眼閉一眼,繼續漠視16世紀最有名的製圖家吉拉德·克雷摩——又名麥卡脫——繪製的一些地圖中所蘊含的曆史意義?他發明的“麥卡脫式投影法”(譯注:這是一種以直線表示經緯線的地圖繪法),至今仍應用在大部分世界地圖上。這個謎樣的人物(1563年,他突然造訪埃及的大金字塔,行蹤十分詭秘)據說“一生孜孜於探尋……古人的學問”,並且花了多年時間搜集古代地圖,為自己建立一座龐大的、包羅萬象的參考圖書館。

值得注意的是,1569年,麥卡脫編纂地圖集,將費納烏斯的地圖搜羅進去。同年,在親手製作的地圖中,他也描繪南極洲這塊大陸。這些地圖呈現的南極地區(當時猶未被歐洲人發現),可供辨認的包括:位於馬利伯德地的達特岬(Cape Dant)和赫拉契岬(Cape Hedache)、亞孟森海(Amundsen Sea)、艾爾斯華斯地(EUsworth Land)的瑟斯頓島(Thurstords land)、白令豪生海(Belling hausen Sea)的佛雷契群島(Fletcher Islands)、亞曆山大一世島(Alexander I Island)、南極半島(Antarctic Peninsula)、魏德爾海(Weddell sea)、諾維吉亞岬(Cape Norvegia)、穆德後地的雷古拉山脈(Regula Range)群島、穆裏格一霍夫曼山脈(Muhlig Hoffman Mountains)群島、哈拉德王子海岸(Prince Harald Coast),施雷西冰河(Shirase Glacier)在哈拉德王子海岸的入口、盧特佐·霍姆灣(Lutzow-Holm Bay)的帕達島(Padda Island)以及恩德比地的歐雷夫王子海岸(Prince Olaf Coast)。哈普古德教授指出:“這些地理特征,有些比費納烏斯地圖上描繪的還要清晰。顯然,麥卡脫手頭掌握的一些原始地圖,是費納烏斯未曾使用過的。值得一提的何止麥卡脫。”

18世紀法國地理學家菲立比·布雅舍(Philippe Buache),早在南極大陸被正式“發現”之前,就已經繪製一幅南極地圖。最不尋常的是,這幅地圖顯示,它使用的藍本似乎是年代更為久遠的一些地圖比費納烏斯和麥卡脫使用的藍本地圖也許早上數千年。布雅舍地圖呈現的是南極洲被冰層覆蓋前的真實麵貌。它揭露了如今已被冰封的整個南極大陸的地形,而這種地形,直到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科學家對南極展開全麵性的地質調查後我們才略有所知。

這項調查證實了布雅舍於1737年出版南極地圖時所提出的看法。以古老地圖(現已遺失)為依據,這位法國學者畫出一條明顯的水道,將南極洲區分成東、西兩塊大陸,而中間的分界線就是今天的“南極洲縱貫山脈”(Trans-Antarctie-Mountains)。

如果南極洲不被冰層覆蓋,這條連接羅斯海、魏德爾海和白令豪生海的水道,就確實有可能存在。正如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的調查所顯示的,南極大陸(在現代地圖上,它是一塊連綿不絕的陸地)是由一個龐大的群島組成,而這些矗立海麵上的島嶼,彼此之間阻隔著厚達一英裏的冰塊。

(3)被悄悄勘探的南極秘地

上文提到,許多正統地質學家認為,在冰封的南極盆地出現任何水道,最後一次是在數百萬年前。從正統學術觀點來看,在如此古遠的時代,人類根本還沒有演化完成,更不必說具有測繪南極大陸的能力。然而,布雅舍的地圖和國際地球物理年的調查卻顯示,在冰封之前,這塊大陸確實曾被繪測過。這一來,學者們就得麵對兩個互相矛盾的觀點而無所適從。

到底哪一個觀點正確?

如果我們讚同正統地質學家的觀點,認為南極上一次處於無冰狀態是在數百萬年前,那麼,我們就得將達爾文以來的科學家所搜集的人類進化證據一舉推翻掉。情況可能不是如此,因為化石記錄很清楚地顯示,幾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還沒有“進化”;他們隻是一群額頭低垂、行動笨拙的“類人猿”,根本沒有能力從事先進的智能活動,諸如繪製地圖。

難道說,真有一群外星人出現在那個時候,乘坐太空船繞行地球,對還未被冰層覆蓋的南極洲進行勘探,繪成一幅幅先進、精密的地圖?

或者,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考慮哈普古德提出的“地殼移置”理論,承認南極大陸在15000年前,確實曾經處於無冰狀態,一如布雅舍的地圖所描繪的?

有沒有可能,一個高度發展、足以繪測南極大陸的人類文明,在公元前13000年左右曾經出現在地球上,然後忽然消失?若有這個可能,那麼,這個文明是在什麼時候消失的呢?縱觀皮瑞·雷斯、費納烏斯、麥卡脫和布雅舍的地圖,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持續好幾千年的一段時間中,南極洲可能一再被勘探測繪過,而這期間,冰層逐漸從南極內陸向外擴散,直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才將南極大陸所有的海岸吞沒。皮瑞·雷斯和麥卡脫所依據的藍本地圖,極可能是在這個時期的末端,冰層逼近南極海岸時繪製成的;費納烏斯的藍本地圖,顯然更為古老,當時冰層隻存在於南極內陸;布雅舍使用的原始地圖,甚至更為古舊(可能繪製於公元前13000年左右),當時整個南極大陸猶未被冰層覆蓋。

(4)南美洲的未來山脈

從公元前13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這段時期,地球上其他地區有沒有被勘探,並且精確地繪製成地圖?在皮瑞·雷斯地圖上,我們也許可以找到答案。這幅地圖蘊含的奧秘,不僅僅南極洲而已:

繪於1513年的皮瑞·雷斯地圖,卻相當完整地呈現出南美洲的地形,令人驚異。它不但描繪出南美洲的東海岸,也勾勒出西部的安第斯山脈,而當時的歐洲人根本還不曉得有這座山存在。皮瑞·雷斯地圖正確地顯示,亞馬遜河發源於這座尚未被歐洲人探測過的山脈,向東流入大海。

依據20多份不同年代原始文件繪製成的皮瑞·雷斯地圖,兩次描繪亞馬遜河(最可能的原因是,皮瑞·雷斯一時疏忽,重疊使用兩份不同的原始文件)。第一次描繪時,皮瑞·雷斯將亞馬遜河流經的路線一直畫到帕拉河(Para River)河口,但是,重要的島嶼瑪拉荷(Marajo)卻未出現。從哈普古德教授的觀點看來,這就顯示,皮瑞·雷斯依據的原始文件,可能具有15000年曆史,當時帕拉河是亞馬遜河主要或惟一的大海口,而瑪拉荷島是亞馬遜河北岸陸地的一部分。第二次描繪亞馬遜河時,瑪拉荷島卻出現在地圖上,而且畫得頗為精細,盡管直到1543年這座島嶼才被歐洲人發現。這使我們不能不懷疑,地球上曾經出現一個神秘的文明,在好幾千年的漫長時期中,對改變中的地球麵貌持續進行勘探和測繪,而皮瑞·雷斯使用的不同年代的藍本地圖,正是這個文明遺留下來的文件。

位於今天委內瑞拉境內的奧利諾科河(Orinoco River)和它的三角洲,並未出現在皮瑞·雷斯地圖上。但是,哈普古德教授指出,這幅地圖顯示:“兩個入海口一直延伸到內陸(縱深達200英裏左右),位置就在今天的奧利諾科河附近。地圖上的經線和今天奧利諾科河的方位相符,而緯線也大抵無誤。這是否顯示,皮瑞·雷斯使用的原始地圖繪成後,這兩個入海口就被泥沙淤塞,三角洲也日益擴大?”

直到1592年,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才被歐洲人發現,但它卻出現在1513年的地圖上,緯度正確無誤。

皮瑞·雷斯可能依據古老的圖籍,描繪出一座位於南美洲東邊大西洋中,今天已不複存在的大島。這座“想象”的島嶼,剛好坐落在赤道北邊大西洋中部的海底山脊上,距離巴西東海岸700英裏,而今天這兒有兩座名為聖彼得和聖保羅的礁石(Rocks of Sts Peter and Paul)突出在水麵上。難道這隻是純粹的巧合嗎?有沒有可能,這幅原始地圖是在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繪成的呢?那時的海平麵比現在低得多,足以讓一座大島出現在這個地點。

(5)萬年前的傑出製圖家

其他16世紀地圖,看來也可能是依據最後一個冰河時代進行的全球性地理勘探所繪翻成的。其中一幅繪於1559年,是土耳其製圖家哈齊·阿默德(Hadji Ahmed)的作品。根據哈普吉德教授的推斷,阿默德手頭上一定掌握有“極不尋常”的原始地圖。

阿默德地圖最顯著、最令人驚異的特色是,它相當清晰地顯示,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和亞之間存在著一塊狹長的陸地,寬約1000英裏。這塊陸地就是地質學家所說的“陸橋”(Landbridge)。它以前確實存在過(就在今天白令海峽所在的位置),但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所造成的海平麵上升,卻把它淹沒在海浪之下。

公元前10000年左右,北半球各地的冰層迅速消融後退,促使海平麵上升。有趣的是,至少有一幅古地圖顯示,瑞典南部覆蓋著殘餘的冰山,而這類冰山當時一定普遍存在於這個緯度的地區。這些殘餘冰山是出現在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有名的“北方地圖”(Map of the North)上。繪於公元2世紀,出自古典時代最後一位偉大地理學家手筆的這幅地圖,遺失了好幾百年之久,直到15世紀才被發現。

托勒密擔任館長的埃及亞曆山大港圖書館,收藏大量的古代圖籍和手稿。因此,他得以參閱古代原始文件,繪製他那幅北方地圖。他使用的藍本地圖,至少有一幅很可能是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繪成,因為在他那北方地圖上,不但呈現當時普遍存在的冰山,也描繪出“湖泊……具有今天湖泊的形狀,以及跟冰川非常相似的溪流……從冰山流注到湖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