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海史話:人海和諧共生之路33(1 / 2)

第五章 和諧人海趣聞 人生百歲,隻慶有餘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也。”巍巍中華民族5000年曆史,孝道作為世代相傳的家庭美德,早已成為人們倫理觀念和道德品質的精髓。

浙江東南沿海地區自古以來就把壽星作為吉祥神來崇拜,並且十分重視壽誕的慶賀禮儀。最初是因為海上作業的艱辛,朝不保夕,使得淳樸的漁家人常常感歎世事無常,由此更加珍愛生活、珍惜生命。後來,這種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優良傳統逐漸積澱成民間孝道文化,而伴隨孝道文化而來的壽誕習俗也流傳千古。

“海屋添籌”是怎麼一回事

《東坡誌林》第二卷曾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二位老人遇到一起,互相問起年齡。一位老人說:我已經不記得自己的年齡了,隻記得我年輕時曾與盤古有過交情。另一個則說:在海水變桑田的時候,我曾下了籌(古代用來計數的一種用竹、木或象牙製成的小棍兒或小片兒),最近我的籌堆滿了十間大屋子。後來,“海屋添籌”就成了祝壽之詞了。

東海島嶼的慶壽傳統,其實從給孩子過周歲起就已開始,不過,真正意義上的壽誕是從30歲開始。據說,人生逢十是一大關口,提前祝壽不僅能避邪,還可討個長命百歲的吉利。所以,依照東海各島的傳統習慣,30歲以下不祝壽,30歲以後每逢10年舉行1次,而30歲那年的慶壽典禮就稱“做生”,又叫“頭壽”。隨著時代發展,海邊漁家人的壽誕慶賀傳統也有所變化。如今,在浙江南部包括舟山的大多數島嶼,除富商豪門外,人們一般都是從50歲開始舉行真正的壽誕禮儀。因為人們覺得30歲雖說是“頭壽”,但畢竟太過年輕,年紀輕輕的就要祝壽可能會折壽。不僅如此,祝壽的年月也往往提前一年進行,如五十大壽會在49歲進行,故海上又有“四十不做生,做九不做十”的規矩。當然,每個島嶼都有自己的傳統特色,像洞頭、玉環一帶海島的人們就是逢50整歲才開始祝壽,依此類推,每10年1次。閩南的慶壽大典也是從50歲才開始,稱為“頭生日”;這之後,壽誕越來越隆重,稱為“大生日”。山東長島60歲開始祝壽,此後“逢五排十”必大慶。有的地方還為已故長輩過生日,名為“燒生日”。

66歲,海龍王請吃肉

在東南沿海島嶼,人們給年滿66歲的老人做壽是常見的壽誕風俗。其實,這一習俗在江南一帶也頗為流行。尤其在上海、江蘇、浙江地區,民間流傳著“年紀66,閻王要吃肉”的諺語,意思是說閻王爺在人66歲時想索命,所以66歲是人生的一道坎,老人必須吃一刀肉後才能還了閻王的債。另外,在東海地區,人們一直信奉海龍王為海內天子,掌管著人生死的海龍王自然比閻羅王權大勢重,所以沿海地區流傳“66,海龍王請吃肉”的民間佳話。每當老人活到66歲,出嫁的女兒要割6斤6兩有肥有瘦的鮮肉,送到娘家為父親或者母親祝壽。一般的做法是將豬肉切成形如豆瓣的66小塊,紅燒後連同一碗糯米飯和三根鮮蔥送給壽主品嚐,俗稱“吃壽肉”。有意思的是,女兒送肉要用缺口的碗。據說是因為66歲是人生的一大關口,隻要度過這個關口,人就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