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海史話:人海和諧共生之路33(2 / 2)

吃壽肉的習俗還有其他的規矩。例如,送壽肉的時間要在上午,最好是趕在漲潮的時候。壽肉要從窗口遞進去,不能破門而入。壽星吃壽肉前,先要供祭給灶神,虔誠祈禱之後才可食用。倘若壽主是吃素者,女兒可以用66塊烤麩代替壽肉。有的小島上的壽主在享用瘦肉前,習慣先在每塊肉上割下一小塊,放在裝有少量糯米飯和蔥的碗裏撒向大海,讓龍王先享用。據說,海龍王吃了這壽肉便會向天帝奏本,替66歲的老人添福加壽。在山東膠東半島,民間也一直流傳著“66,吃碗肉”的俗諺。逢老人66歲生日時,至孝的兒女或侄輩會送上66塊肉;若壽者吃素,家人則用數量相同的豆腐幹代替。人們認為這樣老人才能順利通過66歲這一人生旅途上的關口。

不一樣的閩家漁民慶壽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一隅,東麵臨海,三麵環山,素有“閩海雄風”之稱。蜿蜒曲折的海岸線、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孕育了這裏獨特的民俗風情。除了傳統的壽誕習俗,閩南地區很多地方還有獨具特色的慶壽禮儀,如女婿壽、禳壽等。

女婿壽:女婿壽是福建一些地區的特殊壽俗。與傳統的晚輩向長輩祝壽不同,它是嶽父嶽母給女婿置辦的壽慶儀式。女婿過30歲頭壽時,嶽父母要帶上1對黃魚、5千克豬肉、2瓶米酒、5千克麵以及衣服、桂圓、棗子、橘子等去女婿家祝壽。據說,這些禮品都有特定的象征意義。魚象征有餘,米酒表示滿足,壽麵代表長壽,橘子因為和吉利諧音,表達了嶽父母對女婿的良好祝願。女婿收下禮品後,要以長壽麵、果品、糕餅等回敬嶽父嶽母,也恭祝嶽父嶽母長壽。不過,這種祝壽不擺壽堂,隻是以壽酒款待前來祝賀的人。

禳壽:福建地區給長輩祝壽的傳統一般是男慶九,女慶十。意思是如果男人六十大壽,必須提前到59歲那年慶祝。此外,在正壽的前一天,還必須做禳壽。禳壽的儀式較為複雜。首先,家人把親友送來的壽燭在祖先靈前全部點燃,靈前不僅要擺上三碗壽麵,壽麵上還要分別插上三朵紙花。這時,晚輩們過來對壽星叩拜,然後落座喝酒賞樂。如果家境寬裕,家人還會請人來設壇念經,替過壽者向北鬥星求福壽,稱為“拜鬥”;還有的人家會邀請業餘民樂隊,在壇前彈奏,稱“夾罐”。正式慶壽時,家中華燈齊放,親朋好友彙聚一堂,有的家庭還有親友送來壽詩和壽序給壽星作為紀念。

自古以來,敬老愛老、重視家庭是中國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壽誕禮儀不僅是這種傳統美德的外化,也為兒女表達孝心、全家團圓提供了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沿海地區盛行的壽誕禮儀整體上來說和內陸保持一致,基本內容沒有太多的變化,隻是慶祝的程序趨於簡化,人們的壽禮更為高檔,這正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日子越過越好。

不一樣的漁家喪俗

生命中有諸多的“不可承受之重”,譬如親友的離世遠去就是每個人必經的情感之挫。麵對死亡,喪俗禮儀不僅表達了生者對死者的追念之情,也傳遞著人們對死者的祝福。慎終追遠、哀死思親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喪葬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