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和諧人海趣聞 形式各異的葬法葬式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廣袤的土地上生存著多個民族。由於生存環境差異,再加上宗教信仰和心理素質有所區別,因而一些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例如,契丹族是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他們習慣將屍體懸掛在樹上,等到三年後才焚燒屍骨,這叫樹葬;依水而居的獨龍族會將非正常死亡者的屍體扔於江河中,任其漂流,此為水葬;火對於生活在西北高寒地區的羌族非常重要,所以他們選擇焚燒死者的屍體,讓死者的靈魂在熊熊大火中得到安息。曆史上,中國中原的廣大地區,人們世代以農業為主,以土地為生命之本,再加上帝王們都以黃為顯貴之色,似乎土就是人們回歸自然的最佳處所。因此,人們希望死後能“入土為安”。但如今大陸漢民族提倡火葬,因為火葬相對土葬更科學,並且屍體經過高溫焚化不會汙染空氣、水源,又不占土地,可大大減輕家屬的經濟負擔,所以,火葬越來越為廣大群眾所接受。
隨著時代的發展,將死者骨灰撒向大海作為一種環保葬法,在沿海地區也漸漸流行。海葬衝破了“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有利於節約土地資源,又不汙染環境,是一種理想的骨灰處理方式。如今中國很多沿海地區都流行海葬,如青島於1991年開始,每年清明節和農曆十月初一前後都組織骨灰撒海活動,政府也大力提倡海葬。
降半旗誌哀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當某一國家的首腦或重要人物逝世,或者發生重大災難事故時,為了最隆重地表達人們的沉痛哀思,當今世界各國大都流行一種禮節,這就是降半旗誌哀。降半旗誌哀是最莊嚴、最隆重的哀悼禮儀。那麼,你也許會問,這種禮儀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降半旗誌哀這種習俗起源於古代的海戰。那時,當一場大海戰結束之後,戰敗的一方要將自己的旗幟降下一些,而把勝利方的旗幟高掛在自己的旗幟之上。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一種喪禮儀式。原來的含義已經不存在了,隻是作為一種“尊敬”的標記被保留下來,成為一種國際通用的隆重喪禮儀式。
海邊喪俗禮儀的特點
居海為安的漁家人也有自己的喪俗禮儀。總體來說,漁家喪俗禮儀和內陸大多一脈相承。比如,內陸常見的哭喪、停屍、小斂、大斂、聽卜等,海邊漁家習俗中幾乎都有。自古以來,東海地區有句諺語叫“生兒為了吃吃,生女為了哭哭”,意思是說,生個兒子,長大後要為父母供養夥食;生個女兒,可以在父母死後下工夫哭。由此可見,他們的哭喪禮儀和內陸是一致的。不過,同為沿海地區,北方漁家喪俗習尚和東海地區的喪俗禮儀各有其特點。東海各島嶼會根據情況的不同實行不同的葬禮:正常死亡時,葬禮程序基本沿襲江南內地。假如漁民出海遇到翻船事故而死,而家人往往又沒有事先找好墳墓,大家便把棺材抬到墳山上,先用稻草將棺材包夾起來,以避免風雨侵襲,俗稱“草夾墳”。等條件成熟後再為死者舉行葬禮。由於海島環境險惡,突發性的風暴時有發生,所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這種“二次葬”的現象在沿海地區非常普遍。而最具特點的非第三種葬禮——潮魂莫屬了。
北方沿海地區的喪俗禮儀程式比較講究,每一步都要細致到位。根據舊時習俗,北方漁家普遍實行土葬,葬式的繁簡因各家而異。一般的程式是在病人咽氣前,家人將逝者的壽衣穿好,死後抬到堂屋讓親屬省容,隨後才將死者裝進棺材裏,在家停靈三天。這時,死者的子女穿上孝服,分早中晚三次去土地廟前焚香燒紙,稱做“送米湯”。送米湯持續三天,直到子女最後一次到土地廟燒紙錢才結束,稱做“辭廟”。辭廟歸來的子女忌諱進家門,男的得跪在靈柩前,女的站在街門旁,同時放聲大哭表示哀悼。特殊的是,死者落葬後,從墓地歸來的死者子女得在預先放好的水盆前梳發三下,磨三下刀,磨三下斧子,然後才能進家門。出殯三日後,死者子女要到墓前重新修墳墓,俗稱“圓墳”。然後從死者去世之日起,每隔七天,子女到墓前燒紙,以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