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一格的海島民俗文化
1.漁民不舞龍燈
農曆正月初一,黎明前家家戶戶燃放爆竹(炮仗),謂“開門炮”,以示全年生活紅火,俗有“天降財氣門開早”之說。初二出門向親友拜歲,近鄰好友還互訪互宴,謂吃“新年飯”。東門漁民不舞龍燈以示對船龍爺的敬意。初一、初二家家戶戶祭掃祖墳墓,帶上香、蠟燭、紙箔、炮仗,謂“拜墳歲”,寄托哀思,祈求新年吉祥。
什麼是海宴
“海宴”是什麼意思呢?是在大海裏舉行宴會嗎?這裏還有一段典故呢。說的是水晶宮仙女邀請洛川妃奉郝女君之命,到五台山彙集各路神仙來恭迎聖駕。東海公則約齊河山公、釣鼇客等海上諸位神仙去五台山獻禮,諸仙對演玉佩春鴻舞蹈,海藏神則手捧大珊瑚引領各位神仙獻寶,這事後來被清代一個無名氏作者寫成了一部雜劇,題目就叫《千秋海宴》,意思是千百年來絕無僅有的一次眾神仙獻寶大聚會。
正月十四夜吃發財羹 農曆正月十三晚上燈,十八日倒燈。十四日夜,吃發財糊辣羹,用黃豆、蝦皮、鹹肉切細拌番薯粉煮做鹹糊辣,也有糯米漿板、桂花做的甜糊辣,小孩們自帶碗筷,串街走巷,挨門挨戶吃糊辣羹,說一聲:“吃發財羹啦!”主人不分熟人或陌生人,每人一瓢。串門越多,吃得越多,越會聰明。討糊辣的人越多,主人越會發財。夜晚要到城隍廟、天妃宮、王將軍廟、關聖殿拜菩薩,保佑捕魚人平安豐收。
“糊辣羹”相傳是明初抗倭將士既當飯又當菜的珍肴美味。每年十四夜東門人吃“糊辣羹”的習俗從明代延續至今。
2.十四夜扮故事
正月十四日晚上,東門直街三角一店旁、東邊道頭、西邊土地廟道頭等地,二三人一班,臉孔著色,身著奇裝異服,立在凳、桌上被稱為“扮故事”,有說有唱,滑稽有趣,常令圍觀者捧腹大笑。
元宵期間,還有舞魚燈、跑馬燈,演唱馬燈調:“正月裏來舞魚燈,洪武兵馬到東津,前麵開路吳大酣,後麵督軍常元春。二月裏來……”至今上了年紀的東門人,還能哼上幾句。
3.三月三海螺爬上灘
相傳有個皇帝女兒,胃口不開,臉色蠟黃。宮中太醫也診治不好。有大臣奏:東海海島礁石中海螺,吃了能增食欲,肌體白嫩紅潤。皇上乃下令東海島人拾海螺,作貢品送至皇宮。那天剛巧三月初三,海島男女老少,到海邊岸礁拾螺,齊聲呼叫:“今天三月三,為了皇上囡,海螺快快爬上灘”。蟄居海岩縫隙的海螺紛紛出遊,沐浴在和煦春光中。
每年三月三,東門島人,要到門頭嘴、黃泥崩、李氏灣一帶海岩邊拾螺。有搖舢舨到黃沙灣、秤錘礁、缸爿礁、銅頭山、檀頭山等島礁上去拾。有辣螺、香螺、珠螺、馬蹄螺、芝麻螺、蟹螺(螺殼中藏有小蟹,不能吃)等。
4.孩子端午扮
五月初五家家裹粽子。門上插菖蒲,掛虎頭、八卦牌,或張貼虎畫,有的還掛門神鍾馗像,以驅魔祛邪,保平安。正中午,屋內噴雄黃燒酒,驅蛇蟲八腳。年輕婦女做各色香袋,以蛇、蠍、壁虎、蟾蜍、蜈蚣“五毒”香袋為多,還有虎、八卦香袋,以祝福少兒平安無事,活潑健康。島上向來有“孩子端午扮”的習俗,家家戶戶給孩子添置新衣。節前新女婿向嶽父家送節,頭節(結婚後第一次)較豐厚,有粽子、豬肉、老酒、鮮魚等,用套籃挑送。嶽父母則回送一套質地較好的衣料。
五月十三舊時為弟兄會,係朋友或結拜弟兄聚會之日。有吃麥糕、饅頭和餛飩的習俗。花生、炒豆佐酒,席間猜拳狂飲,至酩酊大醉罷休,“老酒不喝醉,不算好朋友”。結拜弟兄們常到官基山上關聖殿或天妃宮、城隍廟等寺廟,跪在廟宇天井,對天地、菩薩,各人自報姓名、年歲,發誓結為弟兄,有福共享,有難同當,海枯石爛不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