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海史話:人海和諧共生之路34(3 / 3)

島上結拜兄弟之風頗興,女的結拜姐妹,沿襲至今。

5.七月三十點香球

相傳七月三十日為“地藏王”生日,也有說是“天地獄”日子。晚間,在房前、路邊、屋旁到處插香,稱“點地香”。是日晚,東門人還要走四廟,到城隍廟、關聖殿、王將軍廟、天妃宮插地香,廟宇燭光紅通通,地香煙火點點,煞是好看,有的把香插在大海螺殼上,高高懸起,稱“點香球”。

6.除夕謝年

農曆十二月二十日後,家家戶戶準備過年,忙於撣塵、搗年糕、炒倭豆、番薯片、打米胖糖等。二十五、六日,設案堂前(中堂),選潮漲時辰,用三牲福禮祈求降福,稱“謝年”。祭祀祖宗、先輩,做“過年羹飯”。除夕晚,全家團圓共宴佳肴,吃“年夜飯”。夜間室內點燈,“間間亮”,門戶敞開,祈盼財氣進門。通宵不眠,稱“守歲”,又稱“守你娘爹雙全”。臨睡,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主婦把年糕切成片,在秤、鬥、米甏等處放一片年糕,作壓歲錢,祈求來年財盈糧豐“年年高”。睡覺前,放炮仗為“關門炮”,盼望來年更好。80年代後,東門漁船在除夕夜晚漲潮時辰,鳴放鞭炮,一般先由帶頭船鳴放,然後,數百艘漁船齊鳴,瞬時東門港上空色彩繽紛,爆竹聲聲,達數小時之久,意在祈盼來年更上一層樓。

7.“倭倭來”

明朝洪武、嘉靖年間,倭寇多次從海上偷渡入境,燒殺擄掠。朝廷遷昌國衛至象山東門島。島民對倭寇恨之入骨,稱豌豆為倭豆,煮倭豆,炒倭豆(倭寇),有的用線或鉛絲把豌豆穿起來煮,叫川豆。“倭倭來”的搖籃曲,用倭寇來了如同老虎來了一樣,嚇騙嬰孩睡覺,詞曰“倭來,倭來,倭倭來。阿拉(我的)寶貝,睡覺來。”

8.阿姑代拜堂

公雞陪洞房 舊時漁村新郎出海生產遇風,不能如期趕上婚期,習慣由阿姑代拜堂,在洞房內籠養1隻公雞,雞頸係紅布條,新郎回來把雞放出,俗稱“阿姑代拜堂,公雞陪洞房”。民國時村人曹某在岱山張網,因大風不能按時趕上婚期,隻好由其妹代拜堂,頭係紅布的大公雞陪洞房。

9.東門魚捶麵

嫩滑、爽口、鮮美、色澤清白的東門魚掛麵是遠近聞名的漁島一大特色菜肴。製作魚捶麵需選用特別新鮮的鰻或馬鮫,去頭斬尾,剝皮抽骨,不留魚刺,將清白魚肉和以蛋清,用手打勻,使其成韌軟膨鬆,似糊非糊狀,放在廚板上,用木棒或玻璃瓶,滾壓成厚約2毫米的薄片,撒上番薯粉(澱粉),使其凝固、精蒸,取出冷卻後切成3~5毫米寬的條條。

根據賓客不同的口味,配上不同的配料烹煮而成,是招待賓客的一道有濃鬱地方特色的上等佳肴。東門酒席上為第一隻熱菜出盤。魚捶麵起始於東門島,後在石浦,今在丹城、寧波等地普遍流行。

做魚捶麵剩下魚頭、魚皮、魚骨,將其斬細、煮沸,配上調料,拌上薯粉,可製作魚骨漿,味道鮮美。

有朋自遠方來,好客的東門人,總會捧上最新鮮可口的魚圓、魚捶麵盛情招待。這濃烈的漁家情意,這醇美的漁島海味,真令人回味無窮、永生難忘。

至於魚丸、魚麵來曆,還有一個生動的故事。很早前,漁島上有個體強力壯英俊的小夥子,一天,他駕著一隻小帆船去貓頭洋捕魚、捉蝦,遇上不測,船翻了,人隨波逐流,家人心急如焚,他美麗善良的未婚妻哭腫了眼,流幹了淚。晝夜坐在媽祖廟娘娘菩薩前,祈求小夥子平安回家。

第五天晚上,那小夥子終於回來了,他被未婚妻真摯的愛情感動。特用鰻魚去頭去尾,去皮去骨,把魚肉斬成漿,做成雪白滾圓的魚圓,象征那純潔的愛情,把魚肉做成一條條麵,表示情意綿綿,永不分離。

從此漁島家家戶戶逢年過節或遠方來客均要做魚圓、魚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