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和諧人海趣聞 魚汛諺語創豐收
靠海吃海的漁民經年累月積累了許多下海捕魚的知識,像舟山地區流傳的“岸上桃花開,南洋旺風動”、“夜裏田板(青蛙)叫,日裏洋地鬧”、“清明叫,穀雨跳”等諺語,說明漁民隻有把握好魚汛才能保證捕魚豐收。山東長島的漁諺“趕魚郎,黑又光,帶著我們找漁場”、“穀雨前後東南風,魚蝦靠近海邊行”、“二月清明魚似草,三月清明魚似寶”、“七月西風刮秋雨,海裏刀魚往東走”說明了某些魚類的特性和捕魚技巧。例如,有一種受人偏愛的海螺,螺肉有辣味,這種海螺在麥收季節喜歡齊集平板的礁石上,於是山東龍口便有諺語曰:“麥子上場,臘肉上床”,山東榮成則說“八月十三,瓦屋樓子上山”,這瓦屋樓子就是海螺,意思也是海螺會爬上礁石,十分有趣。
山東沿海有哪些漁諺
1.長島一帶有如下漁諺:
初五、二十正晌滿;初八、二十三,漲一宿,靠一天;十二三,正晌幹(最低潮),滿個潮,黑了天;十五六,吃了晌(午飯)以後(最低潮);十七八,兩頭抓(早晚低潮時都可以趕海);十八九,兩頭不得手(早晚不宜趕海);二十四五黃昏滿,吃了早晌把潮趕。月亮晌,潮不漲,海鷗叫,潮來到。
2.即墨漁民的魚汛諺語:
初三潮,十八水,二十三四跌到底。初八、二十三,兩頭晌崩幹。
3.昌邑一帶有:
初一、十五兩頭水,漾到晌天落到黑;
初八、二十三,兩水一樣尖。
4.煙台地區,恰逢東北風則不宜趕海,正如諺語雲:
東北風,十個簍子兒九個空。
氣象諺語保平安
漁民海上作業經常會遭遇烏雲密布、大風大浪的天氣,不期而至的台風甚至可能造成船毀人亡。勤勞聰明的漁民憑著多年的抗災鬥爭經驗,慢慢摸索海島氣候變化規律,一些通俗易懂的觀天測海的氣象諺語便產生了。如長島漁諺“清明到,有風暴。清明暴,別胡鬧”,意思是說清明前後多風,大家出海要警惕。膠東半島流傳的“青魂叫,雅虎聽,不是下雨就刮風”說明從水鳥的叫聲可以判斷是否刮風。在山東蓬萊,農曆每月初三和十八前後必有大潮,所以有漁諺“初三水,十八汛”一說。還有一些氣象諺語已經含有科學成分。如山東半島的俗語“霧天行船靠撈水,夜間行船看紫微”,是說漁民遇到大霧天方位不明時,可以用一條長線,係著一個鉛砣,放入水中測深淺。經驗豐富的老漁民還可以從砣子上沾著的海底泥土判斷海域,而夜裏行船的方向辨別便要看天上的紫微星。還有“靠腳行船舵拉緊,順風隨下風”,意為船如果在航行中跑下風,就要收緊篷繚,順風順水航行時,大篷所在的船舷為“下風”,船員要在這裏調整船篷。
這些氣象諺語都是靠漁民日積月累並流傳下來的寶貴經驗。雖然飽含了先人與大自然鬥爭的辛酸,卻為後輩減少了災害性天氣帶來的損失。
自然人文諺語見真情
除了氣象諺語和魚汛諺語,與人文環境和自然風貌相關的諺語也讓沿海居民長記於心。它們不僅反映了沿海漁民熱愛海洋、熱愛故鄉的美好情愫,也傳達了漁民對生活的讚美之情。例如,溫州地區流行的“十網打去九網空,一網打牢做富翁”,意思是說漁民捕魚要看準,有時一網打下去就能獲得大豐收。寧波地區盛傳的“春風一刻,千金不換”的諺語歌頌了春光明媚對出海捕撈的好處。舟山地區人們常說的“山無百日窮,有水就有魚”、“以海為田,常吃新鮮”等諺語,無不表達了漁民對海的依賴尊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