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海史話:人海和諧共生之路36(2 / 3)

舞姿舞韻現特色

中國的民間舞蹈,北方多以動作誇張、節奏歡快熱烈為特色,南方卻以舞步輕盈、表演細膩為精髓。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其舞蹈融合南北之精華,彰顯自我之本色。這些舞蹈有流行於福州地區的“龍燈舞”,誇張而又忸怩的祭祀舞,表現龍鬥水的“板船龍舞”,還有反映濟公鬥火神的舟山“跳蚤舞”,更有溫州洞頭島的“貝殼舞”等。這些舞蹈絢麗多彩,風格各異,具有濃厚的海島民間色彩和漁鄉鄉土氣息。

溫嶺、玉環一帶的祭祀舞——大奏鼓

每年春汛來臨之時,在溫嶺、玉環一帶的海灘上,一群群裝扮成山鬼和海妖的漁民踩著急促的鼓點,大幅度地揮動著胳膊,一麵做出種種忸怩的表情,一麵跳起誇張的舞蹈。在高亢激越的嗩呐聲中,一位身穿大紅坎肩、腰係嫩綠綢帶的“海神”出場了。他左手高舉木鼓,右手拿著木槌,伴隨著鼓聲,時而轉身大跳,時而左右奔走。海神身邊有6~8名男扮女裝的山鬼海妖,他們上穿鑲有橘紅色圖案的大褂子,下著燈籠褲,頭戴彩球,耳著耳環。每個人手中都拿有木鼓銅鍾等樂器,一會兒扭跳著做鬼臉,一會兒雙人對舞,不停地晃動全身。這些山鬼海妖圍著海神,踏著短促有力的節拍,動作幹脆有力、鏗然有聲。一時間,腳步聲、鼓樂聲聲聲交融,海灘上一派豪邁壯觀的景象。這就是極具海島特色的大奏鼓。

流行於中國東南沿海溫嶺、玉環一帶的大奏鼓是一種祭祀海神的舞蹈。傳說那古樸的木鼓和山鬼海妖的扮相源於閩南泉州移民的迎神跳鼓習俗。後來,溫嶺、玉環一帶漁民融合了兩地的民間音樂和舞蹈,將其發展成為今天有名的大奏鼓。從此,漁民為了祈求遠航平安,就跳起大奏鼓來祭祀海神。

幻彩繽紛俏燈彩

燈彩是一種製作精巧的花燈,用竹木、紙品、金屬、綢緞、菠蘿、貝殼等材料製作而成,是一類造型獨特的藝術,包括宮燈、紗燈、走馬燈、壁燈、提燈等;它是一種融合了彩紮、編結、刺繡、剪紙、書畫等的綜合技藝。

舟山、洞天的水燈

水燈,顧名思義,是能放在水麵漂浮的燈彩,而天燈則是可以隨風飄動的花燈。這一上一下、一空一陸的燈彩均是東海舟山、洞頭各島漁民喜愛的民間工藝。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是俗稱的“鬼節”。漁民們祭祀完神靈後,便在空中放天燈、海上漂水燈來敬送鬼神,祈求保佑海上捕撈平安。水燈的製作因地域不同有所差異。舟山的人們喜好用稻草紮成浮盤,上麵點燃各色燈光;洞頭漁民則偏向用竹篾紮成扁圓形的浮盤,周圍用白紙糊上,上麵開口,下麵固定在木板上,中間插上蠟燭。

什麼是天燈

天燈亦是民間俗稱的“孔明燈”。傳說,三國著名軍事家諸葛亮在一次戰爭中使用天燈取得勝利,因此而得名。它高1米左右,頂呈長方形。整個燈用鐵絲圈成,周圍糊上白紙,底部留有點火的孔。放飛時,點燃芯火,燈內空氣受熱上升,在空中隨風飄動,像流星般美麗。如今,水燈、天燈早已不是沿海居民獨享的民間活動了,它已逐漸流行到大江南北。江南一帶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歡在“七夕”放水燈、天燈,這種燈彩在潛移默化中也成為男女傳情達意的信物。

國旗國徽與海洋

大家知道,國徽是國家的標誌,國旗則是國家的旗幟,一般由憲法規定。如我國的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穀穗和齒輪。國旗是五星紅旗。可是,有些國家的國徽或國旗上卻以海洋的形象作國徽或國旗的圖案,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原來,國徽或國旗上有海洋形象的國家和這個國家的民族,大多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洋在這個國家的形成或民族命運的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海洋的形象已經深深地烙在這個國家人民的心靈深處。因此,許多國家的國徽或國旗選擇海洋的形象,賦予了海洋特定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意義,它所象征的意義也都是經過國家認定的特指意義,是不允許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