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和諧人海趣聞 魚為什麼沒有腿
碧波蕩漾的大海中有數不盡的各色各樣的魚,世代居住在海邊的漁民無法解釋這些海洋生物的由來,便幻想出海洋魚類的起源神話。傳說遠古時期,魚也長著四條腿在陸地走動。由於盤古開天辟地時沒有將天和地的距離分開很遠,生物們都感到壓抑難受。下凡巡視的女媧娘娘看到這種情況後非常著急。想了七天七夜的女媧終於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找一種走獸獻出腿來化作天柱,把天頂高。但動物們都考慮到自己的安危,不願意獻出腿,唯有魚自告奮勇地對女媧說:“隻要大家快快樂樂地生活,我願意獻出我的腿。”於是,女媧砍下了魚的四條腿,吹一口氣變成了四根又粗又長的天柱,把天高高地頂起。為了感謝魚的舍己為人,女媧將魚的傷口打了幾個結,最後變成了魚鰭。從此,魚靠著尾巴和鰭自由地在海裏遊來遊去。
民間表演藝術
熱情奔放的西方人,喜歡毫無顧忌地投身於狂歡中,大家濃妝豔抹,手舞足蹈,縱情歡樂。而含蓄低調的中國人則喜好以另一種方式宣泄自己的喜悅歡樂。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海邊的漁民,他們常常借酬神賽會、廟會舉行狂歡。逢此時節,各種戲法曲藝紛紛登場,民間音樂舞蹈大放異彩,這些雖不能帶來笙簧喧嘩、旗幡蔽日的轟動熱烈,倒也不失淳樸閑致的海之韻味。
早在原始社會,海邊的表演以娛神為目的。人們麵對神秘不可知的自然環境、浩瀚無邊的大海無能為力,隻能舉辦一些活動來壯膽,求神保佑,例如,酬神賽會上的紙龍燈;鬼節時,空中、海上放的天燈和水燈都是為祭祀神靈而用。不過,這些以娛神為目的的活動,如今已慢慢退去封建迷信色彩,娛樂性和趣味性日益顯著,已成為娛樂大眾的生活調味品。
曲曲唱說海之歌
海邊音樂是沿海居民表達自己思想情感和生活樂趣的樂章。
在閩東、閩中的沿海各縣,當地漁民常常傳唱幾首老少皆宜的歌曲,內容多為反映海上捕魚生活。如福鼎的《海上歸來魚滿艙》:“哎!朵朵白帆映霞光,海上歸來魚滿艙。男女老少齊歡呼,明日風帆又遠航。”這首歌節奏悠長、音調寬廣,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慶豐收的喜悅之情。
又如,《拔帆起碇》:“中帆拔起咧咧噢,起碇吹螺就開流囉,各個漁民齊齊到噢,船到漁場就要敲囉。”這首歌節奏整齊,唱詞中夾雜著地方方言,充滿濃鬱的生活氣息。
舟山鑼鼓享盛名
舟山鑼鼓聞名遐邇,甚至是享有國際盛名的海島民間傳統器樂曲。它最初流行於浙江舟山地區,表現了舟山漁民豪爽、粗獷開朗的性格和勇鬥風浪的精神。從樂曲的雛形到今天的日益精臻,舟山鑼鼓也經曆了較長的發展過程。古時候,船上沒有汽笛,為了避免在航行中與其他船隻碰撞,人們就用鑼鼓傳遞信號。長途遠行,為了排解海上生活的寂寞,船員和旅客還會用鑼鼓助興消遣。倘若遇到風暴,鑼鼓還可以壯膽避邪。長此以往,民間就形成了一批專業鑼鼓班子,每逢迎神賽會、婚喪嫁娶、喬遷新居,人們紛紛邀請鑼鼓班子來助興慶賀。20世紀50年代後,民間老藝人們在原有的鑼鼓點子和民間樂曲基礎上,逐步整理組成了十麵鑼七麵鼓配套的排鼓和排鑼,又配以嗩呐、二胡、笛子等樂器,還用七隻木魚伴奏。最終形成了完善而又有漁島特色的吹打樂曲。舟山鑼鼓是舟山漁民在自己海上作業生活基礎上創造的樂曲,它曆經時間的洗禮,又被藝人完善,以其歡樂明快、節奏鮮明的特色,成為海島音樂藝術中不朽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