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海史話:人海和諧共生之路37(2 / 2)

(12)豬鼻龜。該龜鼻子豐厚多肉,形同豬鼻,因而得名。其背甲較圓、呈深灰色、橄欖灰或棕灰色,近邊緣處有一排白色的斑點。它的頭部大小適中,但無法縮入殼內。眼睛的後方有一條灰色的條紋。四肢為了適應水生生活而進化為鰭狀,但也不能縮入殼中。可見這是個長相十分奇特的海龜之一。

明朝詩人胡儼曾有一首“十二辰詩”,巧妙地把生肖典故和傳說融為一體。其詩曰:“驪龍有珠常不睡,畫蛇添足適為累。”“舞陽屠狗沛中市,平津放牧海東頭。”

看!說來說去,還是離不開海。

豐富多彩的海龍王祭祀活動

《淮南子》曰:“雲從龍,故致雨也”,意思是說雲總是和龍在一起,龍能帶來雨水。因而,每逢風雨失調,或者出海打魚前,漁民都會虔誠地祭拜龍王。而那些流傳於中國民間的諸如慶祝龍王壽誕、修建龍王廟、生產祭祀大典等一係列活動,就成為世代相傳的民俗文化瑰寶。

廣建龍王廟

幾千年來,神話中說海神龍王主宰著海水河水,人們為了定時朝拜它,便修建了一座又一座龍王廟,如煙台龍王廟、大連龍王廟、鹽城龍王廟等。威海居民十分崇拜龍王,幾乎每個沿海的港灣孤島都修有龍王廟。舟山附近的一些漁村有許多龍王宮和龍王堂,如楊村鄉應家棚龍王堂有個香岩老龍王廟,楊村龍王殿有個小金龍王廟,石盆村有個獨角龍王廟,桐照鄉泊所村龍王殿有個十爪金龍王廟,吳家埠有個馬林龍王廟,桐照村還有白龍大王廟和洞盆浦龍王廟等。

東海一帶的龍王廟由經過加工的料石堆砌而成,整個龍宮的設計獨特精巧、氣勢宏大。龍宮在正殿,龍母殿在後,左右兩側為龍女殿和龍太子殿。正殿中央有塊藍底金字的匾額,象征帝王風範。傳統習俗中,龍忌金屬,所以龍宮大殿裏不能安放鐵釘之類的金屬製品。龍王的造像也有一定標準和陳列位置,任何人都不能違反慣例,否則就是對龍王不敬。

慶賀龍王壽誕

“各島各龍王,各廟各誕辰”,各個地方龍王壽誕的日子並不相同,如浙江舟山定海地區的龍王壽誕是農曆六月初一。慶祝龍王壽誕的前後三天,定海一帶的人們掛起龍王旗、船燈、龍燈、魚燈。到了夜晚,沙灘上一片燈火通明,異常美觀。最重要的莫屬龍王壽誕的祭典了,祭典中所用的燭、香必須是上乘的,祭品所用的全豬、全羊、全雞要插香掛蔥,再請手藝高超的工匠用麵粉彩塑出鵝、鴨、海鷗等,一起供奉在龍王壽宴前。祭典開始時,德高望重的老人會手持清香帶領大家入宮。當領隊者宣布祭典開始時,殿外鑼鼓震天,龍燈起舞,氣勢壯觀;殿內,人們拜龍王、讀祭文,莊嚴肅穆。祭典結束後,有時人們還會舉行隆重的龍王戲和龍王廟會。在渤海灣的大連、旅順一帶,沿海居民在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慶祝海龍王誕辰。這一天,漁民換上新衣歡聚在海灘,在鑼鼓嗩呐聲中載歌載舞。壯漢們將紮著紅綠彩帶的全豬、全羊抬到海邊,再擺些水果、雞蛋作為龍王爺誕辰祭品。年輕人在供品前下跪叩首,舉行燒香焚紙儀式。漁民們登船出海,在海麵上燃放鞭炮,敲鑼打鼓。臨近中午,漁民們以家庭為單位在船艙甲板擺上宴席。大家盡興地喝酒吃肉,談笑風生,同享龍王誕辰祭品。還有一些地區的祭祀典禮是在農曆二月初二,如山東威海成山頭景區每年此時舉行盛大的龍王祭祀大典。當地民間一直流傳“二月二,龍抬頭”的俗語,所以成山頭人對龍王的信仰甚為虔誠。他們的龍王祭祀大典分為祭海、民間表演兩大版塊,祭海大典設在成山頭的好運角廣場。祭祀大典結束後,還會有膠東漁家特色的民俗表演,這些表演都是漁民的本色演出,節目精彩紛呈,吸引眼球。

生產中的龍王祭祀

以捕魚為生的漁民最關心的便是生產收成以及出海安全,所以他們在出海捕魚前和捕魚回來後都會祭拜龍王。例如,在東南沿海島嶼,每逢新一輪魚汛開始,人們便會在龍王廟裏供奉魚、肉等貢品,向龍王表示敬意,希望龍王多賜恩惠;當漁船即將出海時,大家敲鑼打鼓把龍王神像或是供奉在廟裏的龍王旗請到船上,借龍威保佑自己海上航行一帆風順;龍王神像和龍王旗請到船上後,漁民在船頭用豐盛禮品供祭,船長會燃起蠟燭,取少量的酒肉灑入大海,祈求龍王保佑漁船出海豐收,人船平安;出海捕魚歸來,無論豐收與否,安全抵達的漁民都要舉辦隆重的謝禮儀式,感謝龍王一路保駕護航。漁民們為了祈求平安出海、滿艙而歸,把海龍王視為至高無上的海神,以一顆赤誠的心供、請、祭龍王,也讓自己的信仰找到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