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一個人在奮鬥,功勞是屬於中國人民的
楊嘉墀一直為中國科學技術和航天事業付出努力,他參與了中國空間技術的規劃和指定,是中國科學院早期專家之一。楊嘉墀設計出人造衛星姿態測量係統,使得中國成功地研製、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讓中國立馬變為國際先進技術國家。同時,楊嘉墀也指導了原子彈爆炸試驗檢測技術等重大科研項目。
奮鬥是為了中國
1919年7月,素有江南五大桑蠶鎮之一的江蘇吳江縣震澤鎮誕生了一個小男嬰,他就是楊嘉墀。楊家在當地是有名的絲業世家,楊嘉墀的祖父思想開放,對子女、孫兒都采用新式教育。他不要求後代必須讀四書五經,但是一定要學英語。這位老人家和別的家長思想相差甚大,他不會留任何財產給子孫後代,但為了孩子能夠繼續上學,即使傾家蕩產也願意。
當時那個社會,繅絲行業比較原始,從養蠶到繅絲,都需要人們親手完成。楊嘉墀就是在這樣一個生產和經營落後的環境中長大。1930年,中國絲織業日漸衰落,而楊嘉墀祖父的產業也受到波及。但是老人家不吝嗇在孩子們的教育上出錢,所以楊嘉墀一直沒有輟學。
1937年,楊嘉墀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這一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上海在戰爭中淪陷,昔日的繁華煙消雲散,四處都是狼煙。楊嘉墀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了大學四年,這些慘痛的經曆讓他更加努力的學習知識,希望科技可以救國。
大學畢業後,楊嘉墀去了西南聯大擔任助教,後來又被推薦到中央電器器材廠工作,主要是研製載波電話。這一待就是兩年多,他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做出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載波電話機。看到自己的成果後,楊嘉墀覺得,以前點著蠟燭,忍受蟲咬的日子都是值得的。因為楊嘉墀的工作成績突出,他獲得了參加留美實習考試的資格。楊嘉墀一考即中,成功地考上了哈佛大學。在哈佛,楊嘉墀努力地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1949年,他以《傅裏葉變換器及其應用》一文順利畢業,並且獲得了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大西洋的彼岸,楊嘉墀聽到這個消息,激動萬分,恨不得馬上飛到自己的國家。於是,他申請回國,但是卻遭到了美國的無理阻撓。無奈之下,楊嘉墀隻得去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理係工作。在美期間,楊嘉墀研製出了一台自動記錄光譜儀。這台機器不但結束了光譜儀手動的曆史,更讓楊嘉墀獲得了美國頒布的專利證明,之後被專家命名為“楊氏儀器”。
1950年至1956年,楊嘉墀先後被聘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副研究員和洛克菲勒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四年中,他參與研製了高速模擬電子計算機,將電子技術和自動控製技術與醫學研究結合,創造了醫學電子這門科學。打破了醫學界死板的一麵,帶動了醫學的發展。
1955年,美國過程儀器公司與楊嘉墀簽訂了生產合同,每生產一台儀器,給楊嘉墀100美元發明金。1956年,中國留美學生終於爭取到回國的權利,楊嘉墀攜妻女回到了祖國。回國前,楊嘉墀的光譜儀還在生產,於是,他將發明獎金交給了哈佛的同學、日後的電腦大亨王安保管。王安妥善保管著這筆錢,等到停產時候,已經累積到2000美金。20年後,楊嘉墀與王安相遇,兩人內心十分激動,王安提起舊事,想將2000美金歸還。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楊嘉墀回國後,他去了中國科學院工作,他為中國製定了二十年的科學發展規劃。其中電子學、自動化、計算機技術和半導體等都是重點發展項目。1958年,楊嘉墀參與了國內工業自動化和儀器儀表的調查研究工作,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想要提升這一塊的技術,那麼首先就是要在儀器儀表和培養人才兩個方麵下工夫。當時的中國工業部自動化儀器的質量差,於是,楊嘉墀建議中國發展標準化、係列化和單元組合化的儀器。建議被采納後,工業部門開始研製和批量生產DDZ係列的儀表。60年代後,這類儀表被石油、化工、冶金和電力部門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