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生活還是研究,必須認真,打破沙鍋問到底
李遠哲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等方麵研究成績斐然,在1986年同美國化學家約翰·波蘭伊、赫施巴赫共同獲得當年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1994年,李遠哲毅然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成為中國台灣地區首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
諾貝爾獎得主
李遠哲的祖籍在中國東南沿海福建南安地區,後來遷居台灣,父母均出生在台灣地區。李遠哲的父親是台灣當地有名的畫家,父親出生於台灣新竹縣武昌路,母親是台灣小學教師,出生在台中的梧棲鎮。
李遠哲於1936年11月19日生於台灣新竹縣,當時的台灣正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李遠哲在日本人的暴政下,度過了他的童年。1943年,7歲的李遠哲進入日本殖民當局建立的新竹國立小學,李遠哲在學校當中積極參加棒球隊、乒乓球隊等活動,在小學期間,他認識了妻子吳錦麗。
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台灣光複,中國恢複了對台灣的統治權。1949年,國民黨內戰戰敗,不得已將政府遷到了台灣地區,同年,李遠哲進入台灣“國立”新竹中學,他在學校任校樂團長號手。中學畢業後,李遠哲進入台灣大學,在大學期間,年輕的李遠哲對化學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59年,台灣大學畢業後,李遠哲進入台灣“清華大學”,在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的碩士班學習新知識。畢業後,他留在“清華大學”助教一年,並且與C。H。Wong教授進行X射線結構的研究工作。次年,李遠哲赴美留學,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化學博士,在美國留學期間,他與離子、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動力學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5年,李遠哲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畢業,取得了博士學位。1967年2月,他繼續前往美國最著名的哈佛大學,在美國著名科學家赫施巴赫處從事化學方麵的研究工作。次年十月,李遠哲擔任芝加哥大學化學係以及佛蘭克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四年後,他升任芝加哥大學的副教授。
1972年,李遠哲返回中國台灣,之後多次往返與美國、台灣之間。1973年,他在台灣“清華大學”任化學係教授,半年後,李遠哲再次回到美國,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1974年,李遠哲回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化學教授,並且在同年取得了美國國籍,以美國國民的身份在美國從事化學方麵的研究工作。他當時從事的是分子束科學的研究,是一種新型科學技術,這項研究從1960年開始,到1967年他已同赫施巴赫教授一起使分子束學發展成為一門研究化學反應的重要科技手段。
此後的十幾年中,李遠哲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技術,進行技術革新,設計出“分子束碰撞器”、“離子束碰撞器”等科研工具,這些工具都是用來研究大分子的反應現象,使人們可以深入地了解到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現象,為人工控製化學反應提供了科技支持。憑此項技術,李遠哲獲得了1986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
這一消息傳出後,在中國引起了重大轟動,他所在的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師生們得知消息後十分興奮,紛紛表示祝賀,讚揚李遠哲刻苦學習和勤奮鑽研的精神。1996年,李遠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了中國台灣。
多年來,李遠哲一直同中國科技大學進行著學術研究和活動交流,被中國科技大學、上海複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等多家知名學府授予榮譽教授的頭銜。李遠哲推動了海峽兩岸的科研研究與交流,為培育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
教育與榮耀
李遠哲在研究學術的同時,他還熱心於社會活動和國民教育的改革。1994年9月,李遠哲擔任“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改革的審議委員,兼任召集人,著力進行教育的改革行動。
李遠哲生平獲得過很多的榮譽獎項,曾先後被授予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裏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英國皇家化學獎。最大的成就自然是1986年獲得的諾貝爾化學獎,這項獎項是李遠哲一生科研成就中最大的成果,也是他人生達到製高點的證明。
此外,李遠哲還先後獲得中國以及國際上很多學術團體、知名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教授、榮譽講座、傑出校友、學者等頭銜,加在一起共有幾十項。李遠哲發表了近兩百多篇學術著作,積極參與一些國際學術團體,美利堅聯邦政府、加州政府、大學等一些私人和國家的學術性組織,擔任各種委員會的谘詢工作。
李遠哲代表華人取得了科學獎項中的桂冠——諾貝爾獎,並放棄美國優越的生活、研究條件和美國國籍,備受華人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