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崔琦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 / 3)

——適當地放鬆,會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崔琦出生於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是土生土長的河南人,1958年赴美國留學,九年後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在電子研究學上成就斐然。1998年10月13日,因電子量子流體的發現,崔琦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施特默,共同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人之後的第七位獲得了諾貝爾獎的華人。

母親的影響

崔琦出生於抗戰時的中國農村,當時的中國人民身上壓著“三座大山”,遭受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生活得十分困苦,即使是在抗戰勝利之後,農村人民的生活依然沒能改善。因此,少年時代的崔琦,經常在鄉下耕田、割草、放牛,幫補家用。母親省吃儉用,堅持讓他上學讀書,不然,崔琦就可能像大多數的中國農民一樣,一輩子,除了結婚生子,就沒大事了。

崔琦的父親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典型農民,然而母親王雙賢卻是深有遠見。她出生於晚清的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家中擁有數百畝良田。王雙賢是崔琦外祖父膝下的唯一一個女兒,秉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王雙賢雖然沒能跟她的3個哥哥一樣入私塾讀書,但是封建教育將王雙賢養成了一個大家閨秀,自小文靜善良,凡事不喜歡和別人爭執。

她的三個哥哥成就不凡,大哥王治軍曾留學日本,接觸到孫中山同盟會的革命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立下大功,1912年被北洋軍閥反動政府暗殺。二哥王治安是當地有名的教書先生,三哥王治寰是中學校長。後來,王雙賢嫁入農家,盡管生活艱苦,她還是堅持要求讓自己的4個孩子好好學習。在母親的堅持下,崔琦的三個姐姐先後大學畢業,在當地轟動一時。

王雙賢人如其名,處處顯出大家閨秀的賢惠,村中人提起王雙賢都是讚不絕口,稱她是難得一見的好人。她十分重視孩子們人格品質的教育。據說,當時崔家的家規極嚴,在當地是出了名的。若是孩子們不聽話、頂嘴,或者對父母的吩咐有懈怠的地方,就會挨竹板。可是當地了解崔家的人又說,他們家中沒有哪個孩子挨打,因為崔家的孩子都很聽話,能夠自覺地按照父母安排去做事情。而且,崔家的家教存在著民主氣息,父母允許孩子做任何事情,但是必須要解釋自己這麼做的理由。

由於嚴格的家教,崔琦至今仍然念念不忘,向他人提起當年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家庭冤案”,各種滋味百感交集。

當時,一位鄰居家的老太太,聽信別人傳言,說崔琦和幾個小孩放學歸來的時候,偷了自家地裏的瓜。於是,老太太便在王雙賢麵前告了崔琦一狀。母親非常生氣,等兒子放學回來後,嚴厲地質問兒子是否偷人家東西了?崔琦不敢出聲,母親就當他默認了,處罰他到牆角跪著。見他受到這樣的處罰,那位告狀的老太太反倒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便又過來為他求情。可惜氣怒難消的母親,並沒有這樣輕易地饒了崔琦。讓他跪了很久之後,才叫兒子到她跟前來,問他以後還敢不敢偷人家的東西了?崔琦卻說道:“我以後再也不和他們一路上學了。”

後來母親才知道,其實那次崔琦並沒有偷瓜,隻是碰巧在放學的時候和偷瓜的同學走到了一塊。母親就問他為什麼不解釋?崔琦十分誠懇地說道:“當時媽正在氣頭上,哪裏聽得進別人的話?再說,我當時的的確確和那些偷瓜的人在一起,再怎麼解釋也說不清楚,索性就認了。況且媽這樣要求我也是為了我好,偷人家東西的小孩到哪裏都醜,我也不想讓媽因為我難看。”

崔琦出生時,父親已經四十二歲了。中國農村有著根深蒂固的香火觀念,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是母親在嫁到崔家後,卻一連生了三個女兒,到崔琦出生時,母親已經三十七歲了。中年得子,讓全家人十分高興,不過,母親卻沒有因為他是家中唯一的一個兒子,而對他有任何的寵溺。受到“窮養兒子富養女”的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崔琦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就開始幫家裏幹活。農忙時,在地裏幫父親撒肥、鋤地、澆灌秧苗。農閑時,給家中的老驢割草,在地裏撿柴火。母親深知,隻有從小吃苦,長大了才能不會好吃懶做。

同時母親還教育兒子要與人為善,不論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成就,都要謙和待人,隻有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她身體力行,給兒子做示範,處處以誠信待人,平善地對待鄉鄰。

當時,農村生活條件貧困,村中很多正在長個的小孩子吃不飽飯,相對來說,崔家生活條件要好一些,那些吃不飽飯的孩子便經常跑到崔家來玩,其實是想從他們家中找點吃的東西。王雙賢知道這群孩子的心思,隻要他們一來,就將家中的東西拿給孩子們吃,有時候連剩菜剩飯也拿出來。母親與人為善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崔琦,在後來的人生道路上,崔琦始終保持著與人和善、為他人解憂的良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