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兵進東萊3(2 / 2)

掖縣、都昌進在咫尺,魯澤口中的“無門”根本無從談起。

要降早就降了,此時被捉再降,最起碼心思上沒有端正,王東再用軍械加以誘惑,魯澤果然上當,主動提出去招降掖縣黃巾。

等到魯澤的消息後,王東稍加布置,就出現了現在的場麵。

“我乃北海王東,賊首據以伏誅,爾等此時不降,更待何時。”

王東在整個大漢朝名不見經傳,可在都昌四周可是響當當,黃巾潰兵一聽王東來了,紛紛丟掉兵器拜服於地。

這一仗打的痛快,未費一兵一卒就把掖縣的匪患解決的幹幹淨淨,怪不得古人都喜歡這個計、那個計的。

這批黃巾兵被殺的不是太多,隻是那些匪首基本上都困死在城門洞裏,兩千黃巾群龍無首叫王東省了很多麻煩。

有人提議王東把這些黃巾降兵整編到都昌營,這樣都昌營瞬間就暴漲三千人馬。

而王東卻另有打算,三千士卒聽起來很有威勢,但黃巾兵的加入隻會降低都昌營的戰鬥力,另外王東把都昌營打造的起點甚高,其中普遍士卒在都昌無論福利、地位都要高人一等,不是什麼阿貓阿狗可以隨意進入的,想進都昌營都要有過人之處,最起碼也要在義勇營中表現出色。

王東這麼做就是不斷拔高軍人的地位,讓軍人的身份成為一種榮譽,為自己以後的帝國主義鋪平道路。

安排人手把這些降兵押回都昌為王東種地幹活“勞改”,而王東卻沒有動身趕往黃縣的樣子,在掖縣按兵不動,竟有打算長住的樣子。

這下可把史昂急壞了,先前不走是因為掖縣未淨情有可原,現在你把掖縣黃巾一窩端了,怎麼還不趕緊過來?

可史昂雖為太守,比王東大了不知多少級,但終究不是王東的直屬上司,命令不動王東,隻好一邊好言相勸,一邊往北海發文書,請孔融下將令。

但王東是屬王八的,來個閉門不出,什麼人也不見,兩邊的文書都到不了他的文案上,史昂也隻能幹著急,沒有一點辦法。

正待所有人都搞不清王東打的什麼注意時,王東帶著竇勇和一部分“天機”戰士,鑽入了東萊的森林之中。

要說王東進入東萊,明麵上是剿匪,其實是想把觸手探進東萊,從而把東萊這個大後方掌控在手中,那麼剿匪根本就和他的目標背道而馳。東萊官府的力量沒有匪盜的掣肘,哪裏是王東一個小縣尉可以耍手段的?

當然東萊的匪患也不能太嚴重,否則就是本末倒置危及都昌老巢。

掖縣僅靠都昌,匪患一定不能有,至於東萊的腹地,賊多了就打壓,賊少了就扶植,這樣王東才有借口一直駐軍在東萊。

不過聽魯澤的情報,東萊有兩萬黃巾,賊勢確實有些大了,打壓是必然的,但打壓的度卻不好衡量,這兩萬黃巾到底實力如何,是青壯占多數?還是老弱占多數?

另外東萊內還有一股大敵,卻是王東不得不事先探查清楚了。

去年同黃巾作戰,王東守趙定橋,圍攻北海的榮曼使了一招金蟬脫殼,騙過北海大軍強攻趙定橋,險些叫王東出征未捷身先死。

當時負責迷惑北海大軍的是數萬老弱和三千精兵,其中這三千精兵起了至關重要左右,竟然迷惑北海大軍達四日之久,若非糧草不濟主動撤退被武安國發覺,王東還真敢間接死在這支軍隊手中。

趙定橋之戰過後,北海全部在漢軍掌控中,為淨剿境內流寇,各處通往泰山的要道均有大軍把守,但各處都沒有發現三千黃巾的蹤跡,於是就有人猜測,這股黃巾沒有去泰山,而是流竄進東萊。

隻看北海城下的表現,這股黃巾就不愧為精兵,其領軍之人也算是頗有謀略,當探知領軍之人姓名時,王東深以為是自己的勁敵。

管亥,在史書上留下寥寥幾筆卻叫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率領這三千黃巾的正是此人,管亥的武藝自然不錯,畢竟是能關羽過招的人,至於謀略,觀其在北海所為,也有一番造詣。王東要想在東萊有番作為,管亥和他的軍隊就王東必須要邁過去的一道坎。

現在都昌營進入東萊人盡皆知,而管亥部卻毫無蹤跡,敵暗我明,地形不熟,王東敢大踏步的往黃縣走才怪。

於是王東偷偷的帶著竇勇和幾名精銳天機鑽入深山老林,去探聽敵人的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