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麥尖上跳舞43(1 / 2)

孩子,我們需要你

孫道榮

朋友15歲的兒子,又一次離家出走。上一次是半年前,因為兒子在外麵偷上網吧,被朋友罵了幾句,出走了。以為這一次又是因為孩子犯了什麼錯,挨了打罵,沒想到朋友直搖頭,這回真的是什麼事情也沒有,孩子離家之前,也沒有任何跡象。我們一幫朋友趕緊分頭尋找,最後在孩子的一個同學家,找到了他。問及他這次為什麼要離家出走,孩子的回答很平靜:反正他們也不需要我,我待在家裏,又有什麼意思呢?

不是因為缺少愛,也不是因為受到了不應有的責罵,而僅僅是因為感覺到不被需要,便覺得無所適從,與家人格格不入,生活失去了意義,從而選擇了極端的行為。這倒是朋友和我們大家都沒有想到的。不過,細想一想,孩子的想法,似乎也不是沒有道理。我們做家長的,往往更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在生活上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嗬護,我們在孩子身上,總是無私地付出,卻常常忽視了孩子內心深處的另一種渴求——被需要。在孩子漫漫的成長道路上,無疑需要我們的關愛和扶持,但同時,作為家庭一個最重要的成員,我們確實很少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的需要。而被需要既是一種認同和肯定,更是自身價值的體現。這一點,對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家庭觀念,至關重要。

我的一位同事,做得就很成功。他的女兒今年讀高中了,在大家眼中,她不但是一個聰明上進的女孩,更是一個善良、懂事、體貼人的孩子。這得益於同事從小對她的培養。

同事告訴我們,女兒還很小的時候,夫妻倆帶她去超市購物,每次都會采購一大堆東西。以前都是夫妻倆各自大包小包地提著拎著拽著,樣子很狼狽。有一次,買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夫妻倆分身無術,很吃力地提著,一邊的女兒忽然對他們說,能讓我也拿一樣東西嗎?同事詫異地看著嬌小的女兒,又驚又喜。想了想,同事將手中最輕的一個袋子,遞給了女兒。女兒提著袋子,蹦蹦跳跳地跑在最前麵。同事猛然意識到,讓孩子量力而行地幫幫自己,雖然減輕的負擔可能很輕微,但卻讓孩子懂得了分擔,並從付出中獲得快樂,這豈非一舉兩得的好事?此後,隻要帶女兒出去買東西,無論物品多少,他都會拿出其中的一兩樣,遞給女兒,並告訴她,爸爸一個人拿不了,你幫爸爸一把,好嗎?女兒總是很樂意。

在同事家,同事負責做飯,他的妻子分工洗碗。女兒年紀稍大一點後,他對女兒說,每個月都會有那麼幾天,媽媽的身體不太舒服,不宜下冷水,你能幫幫媽媽,替她洗洗碗嗎?女兒眯著眼睛,瞅著媽媽,她沒想到,看起來那麼堅強能幹的媽媽,也有脆弱的時候,女兒堅定地點點頭。同事說,從那以後,妻子來例假的那幾天,都是女兒負責洗碗,雖然剛開始,女兒洗過的碗,他不得不再偷偷地重新洗一遍。有時候家裏來了客人,用過的餐具特別多,女兒還會主動到廚房裏,幫媽媽洗刷收拾。同事自豪地說,我們從沒有用獎勵或命令的方式,要求女兒做家務,我們隻是告訴她,爸爸媽媽有時候也很需要她的幫助。

被爸爸媽媽需要,能幫上大人一點忙,這顯然讓同事的女兒很開心。同事說,以前在家裏,女兒需要什麼,哪怕是口渴了,想喝點水,不是大聲地喊爸爸,就是撒嬌地使喚媽媽。像所有的父母一樣,對孩子的需求,他們總是有求必應。但與很多父母不一樣的是,他們也會經常地找一些小事,讓女兒去幫他們做。他在做飯的時候,忽然發現鹽沒了,就會讓女兒幫忙,去小區的便捷店買一包。偶爾他或者妻子生病了,他們會故意讓女兒給他們拿拿藥,或遞一條熱毛巾,幫爸爸或媽媽擦擦汗,或倒杯熱開水,或講幾句安慰的話語什麼的。父母適度的脆弱,使女兒覺得自己在這個家裏,對自己的父母親人來說,非常重要。這種被需要的感覺,像一顆種子一樣,在女兒的心中,生根發芽。對父母的請求,女兒從未抵觸,相反,她總是竭盡所能地去做,因為她發現,就像她依賴和需要父母一樣,父母同樣需要她。這讓她滿足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