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平台思維——開放、共贏、共享
定義:平台思維指的是打造一個全麵開放、共享、共贏的平台。
思維模式:開放、共享、共贏。
分析:什麼叫作平台?我們先來聽一個故事。
在咖啡農場附近有個咖啡加工廠,常年提供免費加工咖啡服務,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隻要有人來加工咖啡,加工廠的廠主甚至會向他們推薦咖啡原液銷售點。
也就是說,工廠主並沒有靠加工廠來直接盈利。那他靠的是什麼呢?他靠的是售賣專用的咖啡杯。
工廠主除了免費提供加工廠外,還在各大公司的休息室裏置放自動咖啡售賣機。那些到咖啡加工廠加工過的咖啡都被拿到咖啡售賣機上來售賣。人們要想購買咖啡,必須得向工廠主購買專用的咖啡杯,這種咖啡杯裏含有一種特殊芯片,隻有使用這種杯子才能從售賣機裏買到咖啡。
看到這兒,我們就明白了,咖啡加工廠靠的就是售賣咖啡杯來賺錢。咖啡加工廠並沒有直接參與到咖啡的製作、售賣當中,它隻是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平台(咖啡加工廠、自動售賣機),然後以售賣咖啡杯的方式來獲取利潤。
其實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平台思維的故事。
所謂的平台思維指的就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平台模式最有可能成就產業巨頭。據統計,在全球最大的100家企業裏,就有60家企業的主要收入來自平台商業模式,包括穀歌、蘋果等。
采用平台模式的企業多見於互聯網企業,既有專注深耕於某一個領域、打造出獨特生態圈的企業,比如去哪兒網、攜程旅行網、前程無憂等。
這些企業都有自己的專注領域,特色分明,在互聯網領域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也有跨領域的大平台企業,例如網易、騰訊、百度、奇虎360等。
平台首先需要聚攏用戶。這對於專注某一個領域的平台而言,需要創新出新的模式,繼續紮根在這一片沃土上才能將平台推出去。
去哪兒網憑借產品覆蓋和經常打出低價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旅遊用戶。有了用戶做基礎,企業就不用擔心產品和服務會沒有人享用。其實,去哪兒網所要做的便是打造出核心的平台資源優勢。
從2010年起,去哪兒網向供應商免費推出一套SaaS係統,使得用戶的購買體驗更好,最大化地保證了在線交易的安全性。去哪兒網率先推出了團購、“夜銷”、“旗艦店”等多元化的營銷方式贏得了用戶的信賴與認可。
當然,去哪兒網還為航空公司、酒店連鎖集團等供應商提供了強化品牌的陣地。幫它們在平台上曝光,將再一次奠定其用戶基礎。
作為一家專注旅遊業的互聯網企業,去哪兒網這個平台連通了線下旅遊資源與線下遊客,其實它完全就相當於一座橋梁。
以前,旅遊業沒有如此發達,伴隨著旅遊公司的繁榮,旅遊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互聯網的到來進一步繁榮了這種發展趨勢。
旅遊公司本身也是旅遊地與遊客之間的橋梁,後來在線旅遊平台的到來將旅遊公司、旅遊地與遊客連成了一個閉環,打造了一個共贏的生態圈。
當遊客有了需求,可以選擇在互聯網上進行在線預訂,也可以選擇直接去旅遊公司。大部分的人之所以選擇互聯網,是因為它便捷、快速、高效,也要便宜很多。雖然最後仍然是由旅遊公司帶遊客去旅遊,但這一關至關重要。
所謂的平台,就是像去哪兒網這樣,沒有直接參與到“旅遊”上麵來,僅僅是負責遊客和旅遊公司之間達成共識。簡單來說,它就是一個媒婆,起相互介紹的作用,收取的是介紹費。
百度是四大門戶網之一,跨越眾多領域,成就了超級霸業。但它終究是一個平台。百度搜索是百度的核心,它的理念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眾多網民在生活中遇到疑難時都會習慣性地進行百度搜索。
2014年,“百度開放”成了業界高度關注的熱詞。百度平台化逐漸走向開放、共贏。不論是百度百科,還是百度知道、百度論壇等,這些平台其實都是開放式的。就拿百度百科來說,創建詞條、修改詞條等都是依靠網民來完成的,每一個網民都可以進行詞條編輯。這種開放式的新思維突破了傳統的限製,聚集千萬網民的力量於一體。
對於百度而言,可以說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單純靠百度的工作人員來創建、完善詞條,那任務量可就巨大了,不知道得付出多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轉換一下思路,將這種平台開放化,那麼一切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截至2014年6月末,我國網民數量達到6.32億。也就是說,假設每個網民創造一個詞條,那麼詞條數量就可以達到6.32億,這個數量是龐大的,也是百度工作人員做不到的。
百度知道也是一個開放式的平台。網民可以在上麵自由提問、自由回答問題。內容皆由百度用戶創造,百度知道本身隻是提供了一個平台而已。
對於剛創立的企業來說,要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當你不具備構建一個生態型平台的實力的時候,你就要想辦法如何利用現有的平台。
騰訊、百度、阿裏三大互聯網巨頭圍繞著搜索、電商、社交,各自構築了強大的生態圈,後來者要想撼動這三者的地位幾乎是不可能的。
馬雲建議年輕人創業不要好高騖遠,心不能太大。當你無法憑借自身實力構建大型平台的時候,就想辦法進行資源重組或者整合並購。
38.LOGO思維——你就是行業的標簽
定義:LOGO即是企業標誌,它具有唯一性。
思維模式:獨立的LOGO標誌代表的是具有唯一性的品牌。
分析:LOGO就是企業標誌,它具有唯一性,是一個企業文化的代表。
知名品牌LOGO已經深深刻入客戶群體的腦海。LOGO無時無刻不在傳遞著企業要表達的各種信息——企業文化、資金實力、規範管理、新產品和服務等。
毋庸置疑,LOGO就是企業的一張臉,LOGO代表著企業,意義極為重大。因此,很多新企業對LOGO都極為重視,花高價征集LOGO或者重金聘請設計師設計。
設計LOGO有一定的規律,一般而言,企業LOGO需要具備可識別性、領導性、同一性、革新性4個特點。
可識別性是企業LOGO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它的作用就是區別於其他的LOGO,而且這種區別程度越大越好,大到讓人一眼就能分辨出來。
互聯網時代來臨,LOGO泛濫,無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大產品還是小產品都有各式各樣的LOGO。隻有特點鮮明、容易辨認的LOGO才能在眾多LOGO中凸顯出來。為此,LOGO變得越來越重要,可識別性是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如果缺少它,那麼LOGO做得再好,它也是沒有意義的。
LOGO必須具備領導性。LOGO是企業核心文化的體現,也是企業開展信息傳播的主導力量。LOGO的造型、色彩、應用方式等直接決定了其他識別要素的形式。其他要素都是圍繞著LOGO為中心而展開的。
LOGO還必須具有同一性。一款LOGO從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企業的經營理念、文化特色和價值取向。隨著時間的推移,LOGO所代表的企業文化也會逐漸紮根在大眾的心中,大眾看到LOGO就會想到企業所代表的文化。也就是說,大眾對企業LOGO的認同等同於對企業的認同,LOGO可以改,但是不能跳躍性太大,更不能脫離企業的文化。
LOGO應具有革新性。企業LOGO確定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或者企業經營方向的變化、接受群體的變化等,原先的LOGO可能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社會與環境。為此,企業需要重新設計新的LOGO,以適應不斷變遷的社會。例如“百事可樂”“殼牌石油”等的LOGO的演變都是典型的例子。
其實,LOGO隨處可見,知名品牌LOGO已經深入人心,人們隻要見到這個LOGO就知道是哪家企業,並不需要多餘的介紹。
寶馬的LOGO是“BMW”3個字母加上一個雙圈圓環。這個LOGO簡單有型,已經被大眾廣泛接受。隻要走到街上,一看到有這個LOGO的車,很多人就知道那是寶馬車。這就是LOGO效應,品牌效應。
奧迪的LOGO是4個圓圈,不僅簡單好區分,更容易記住。像這種婦孺皆知的LOGO,已經不是簡單的一個標誌,代表的是一家知名品牌的企業。對車主而言,代表的是一種尊貴。很多人愛買名牌,就是因為名牌上印著人們熟知的LOGO,一看到LOGO就知道這東西不簡單,購買者的虛榮心就得到了滿足。
耐克的LOGO簡單、極具韻味,就是一個鉤。這個鉤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代表了耐克企業的文化內涵。
企業LOGO看似隻是一個簡單的圖標,但它蘊含著企業特有的文化,是企業的象征、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更是企業不斷積累的重要無形資產。
很多企業創立之初都是為了打造品牌而付出巨大的代價,有些甚至不惜成本。一個新企業的LOGO要想得到市場的接納與認同是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的。一個成熟且具備知名度的LOGO具有龐大的用戶基礎。用戶也對這樣的企業保持著習慣的認可。
必須在企業LOGO中注入強大的企業文化內涵,形成企業特有的視覺識別體係,它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可口可樂標誌不是因為它多麼好而盡人皆知,而因為人們一看到那標誌,就能想到它是知名商標可口可樂的產品,這才是企業LOGO價值所在。
好的企業LOGO,簡單是第一。一個不簡單,甚至很複雜的LOGO,是很難被人們所接受並記住的。其次,一個企業的LOGO必須代表著這個企業的文化取向,它是有精神內涵在裏麵的,絕不是嘩眾取寵,誇張賣弄。
一個企業的LOGO就是這個企業的臉。臉容不容易分辨、好不好看,能不能被大眾廣泛接受,它到哪兒,是不是能被那裏的人們認出來……這都是在設計LOGO時需要思考的問題。
國內有不少企業在設計LOGO時不以企業文化取向為主,單純以個人愛好為中心,那麼其基本點就消失了,設計得再怎麼精美也與企業掛不上鉤。
品牌LOGO不是簡單設計出來的,是來自LOGO背後的企業文化和產品保證,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信賴。
當然,在媒體資源的包裝推送之下,可以速成“品牌”,但短暫成名之後,由於缺少企業文化內涵而最終被蒸發的例子數不勝數。
失敗的LOGO設計案例層出不窮,好的LOGO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企業在成長發展過程中,不斷調換LOGO,最終才定下了唯一的LOGO。
當然,過度頻繁置換LOGO顯然不是可取之事。對於一個大企業來說,不能輕易置換LOGO,否則會影響人們的信任感,也會讓人們產生不適。要置換LOGO最好是在企業成長的初期,這個時候還沒有被大眾廣泛熟知,置換LOGO不會影響到大眾。
LOGO的唯一性是品牌價值的直接體現。在中國,LOGO的版權是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的,一旦發生盜用,將受到法律的嚴懲。正是因為LOGO的唯一性,所以它才是具有可識別性、可代表性的企業的臉。
業內有人說:即使一把火燒光可口可樂的所有固定資產,可口可樂憑著其商標也能東山再起。相信很多人包括專家都會認同這句話。知名企業的LOGO本身就擁有巨大的市場價值,即使像可口可樂這樣大品牌的固定資產沒了,它依然可以借助LOGO迅速回本。
新企業建立之初就必須設計好自己的LOGO,然後在初期發展過程中為提升LOGO的知名度而不斷奮鬥。顧客對於新成立的公司並不會花太多的心思,但如果有一個比較醒目的LOGO,會讓顧客記憶深刻。
39.模仿思維——先模仿再超越
定義:模仿思維是常用的產品設計思維。
思維模式:先模仿,再超越。
分析:“模仿”二字曆來受到人們的詬病,這是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貶義詞,不被大眾看好。但是,它真的一無是處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今天所講的“模仿”並不是抄襲,也並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先模仿,然後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出自己的東西。
也就是說,我們要掌握“模仿”,而不是被“模仿”所掌握。
掌握“模仿”的人懂得借助“模仿”,利用它的優勢來為自己所用,這是聰明人的做法;而被“模仿”所掌握的人,則如陷入泥淖之人一樣,不得其法,拚命掙紮,結果越陷越深,最後被“抄襲”所砍殺。
模仿思維其實隨處可見。互聯網時代,模仿思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思維方法。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新手進入一個新的行業,要想成長,就必須先模仿老手,學習他們的做法,學習他們的為人處世。等到將他人的東西全部熟爛於心時,便可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這便是模仿的真正價值所在。
我們都知道,無論學習何種技術,都逃不過模仿這一階段。這是因為,在你學習這門技術之前,肯定有前人已經步入這個行列,並且有所成就。你隻有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繼續創造,才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創造出新的東西。
就好比一個文學愛好者,想要成為作家,就必須熟讀前人之作,學習其中的寫法,培養閱讀興趣,然後不斷模仿,等時機成熟才能創造出自己的東西。
在文學創作這一塊土壤裏,要想培植出美麗的鮮花,就得擅長模仿思維。隻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
如果一個文學愛好者不去熟讀經典,不去了解前人的創作之法,他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哪怕他是天才。因為滾滾文學長河已經流淌了幾千年,怎麼可能單純靠幾個人不用學習、不用模仿就可以達到這種地步呢?
對企業來說也是一樣。沒有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能夠跳躍這個階段,直接超越成為新的經典。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任何一門技術都是有門道的,都需要時間去學習、揣摩,沒有這個模仿的過程很難有飛躍性的進步。
互聯網時代,我們仍然需要這種模仿思維。做到先模仿,然後再超越。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騰訊為什麼能成就今天的霸業?其實無非就是模仿思維,這也是業界很多人稱騰訊為中國的“山寨大王”的直接原因。
騰訊最初是模仿海外版的即時通信QICQ。起初,騰訊並沒有得到大眾的觀注,後來騰訊將應用程序的圖標改為企鵝才廣受大眾歡迎。
當時,也有其他企業模仿,但都失敗了。這是因為騰訊的山寨是有與別人的不同之處的,它隻會山寨對方的精華,然後再發展自己的東西,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一味地模仿,遲早是死路一條。拿不出新的東西來,更是無法讓大眾接受。
到今天,騰訊一躍成為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提供商之一,其“足跡”遍布各個行業。相信很多遊戲玩家都會有這種體會。騰訊模仿很多遊戲,比如QQ飛車模仿跑跑卡丁車,QQ炫舞模仿勁舞團。雖然說騰訊依靠遊戲模仿獲得了一定的利益,但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效。這是因為,騰訊畢竟不是專業的遊戲機構,他們在很多方麵還有不足。
很多人都知道,騰訊模仿奇虎360做出了騰訊安全管家。盡管騰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將安全管家與騰訊QQ綁定在一起,但是用戶並不買賬。
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安全管家做得確實比不上360安全衛士,甚至可以說差太遠。
2014年上半年,微軟宣布停止對XP係統的服務。這時,XP係統挑戰賽應運而生。首個網絡攻防大賽“XP挑戰賽”鳴鑼開戰。在這次大賽上,360安全衛士、金山毒霸和騰訊電腦管家麵對全球二百多名黑客的挑戰。
大賽公布的最終戰報顯示:有39人挑戰金山毒霸,其中13人將其攻破;有32人挑戰騰訊電腦管家,有9人將其攻破;有30人挑戰了360,最終無人攻破。
從這次XP挑戰賽我們就可以看出,用戶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選擇360來保護自己的電腦也是明智之舉。這也就是說,並不是騰訊安全管家不夠努力,也不是用戶對其有所抵製,隻是用戶都會選擇最好的產品而已。
騰訊安全管家戰敗了,這是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騰訊就戰敗了。安全管家可以說是模仿360安全衛士的失敗之作,這對騰訊來說是一個硬傷,但並沒有構成多大的威脅。騰訊推出的微信便是大獲全勝之作。
微信也是模仿之作,這是業界人士公認的。微信最初模仿Whatsapp、Kik等國外產品,甚至在微信推出之前,國內已經有米聊了。但是微信依然出現了,而且勢頭猛烈,一舉成為亞洲地區最大用戶群體的移動即時通信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