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文明古國的醫療保健(2 / 3)

其他1000多塊殘存泥板,更是詳細記錄了各種疾病的症狀。例如,在一塊泥板上,癲癇發作的某些症狀被描寫為:“如果發病時患者坐著,那麼左眼會斜向一側,口唇緊閉、口中流涎,左側手、腳、軀幹痙攣,像隻待宰的羔羊。”他們對有些疾病的分析、處理,現在看來也是正確的。例如,公元前660年左右,一位名叫阿拉待·納納的禦醫,在給君王學者阿蘇爾巴尼帕爾的一封信中寫到:“從健康考慮,必須戒備蒼蠅、躲避虱子。”他已經認識到蒼蠅和虱子是能夠傳播疾病的。眼病是由於風沙吹入眼內造成的;一些皮膚病是易感染疾病,直接接觸甚至間接接觸都被認為是很危險的;感染傳染性疾病“斯彼圖”(麻風)的人要被驅逐、遠離城市等。

根據泥板記載,古巴比倫已經可以識別近250種植物藥和120種礦物藥,初步了解它們的藥性和功能,像植物類的無花果、百裏香、芥、顛茄、燈芯草、藕、橄欖、大麻、蒜、罌粟、月桂,動物類的鱉甲、水蛇、蜥蜴、蠍子,礦物類的鹽、泥瀝青、銅、鐵、硫黃、河泥等。盡管依然處於探索實驗階段,但其中不少藥物的用法是基本合理的。例如,用硫製劑治療疥癬,用大麻葉治精神抑鬱和神經痛,用芥子作為刺激劑,用罌粟止痛、催眠,用顛茄治腹痛並抑製流涎等。古巴比倫人能夠把這些藥物精心加工,製成各種藥劑,像內服劑、熏劑、塗劑、栓劑等。另外,醫生在使用藥物時,已經懂得安全用藥。巴尼拔皇宮遺址出土的泥板上就記載了一些疾病的常用藥物和用藥禁忌。醫生還會在藥物盛器上貼上標簽、標明用法和有關注意事項,所開處方也很詳細,現在保存的一個用楔形文字寫在陶片上的醫療處方,其格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病名,第二部分是藥名,第三部分是用法。對於國王和大臣,醫生還會寫一些特定的囑咐信。

這些古巴比倫記載著醫學信息的泥板,使我們認識到人類的醫學活動又有了新起點,西方醫學發展史有了文字記載的開端。

2.3梵文寫就的古印度醫學

印度是我國的近鄰,但由於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山的阻隔,我們對於這位鄰居的情況很長時間是知之甚少的,直到唐代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經才有了初步的交流。我們對古代印度文化的了解,大多隻是限於佛經,因為宗教性正是古印度文明最顯著的特征。梵文不僅是佛教的經典語言,也是印度的古典語言。梵文為印度雅利安語的早期名稱,傳說它的創造者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創世者梵天,古印度的經典著作都是用梵文寫成的。古印度文明異常豐富、玄妙和神奇,深深地吸引著世人,對亞洲諸國包括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不僅僅是影響了中國佛教的傳播、發展、壯大,古印度的醫學對藏醫學、蒙醫學等重要民族醫學同樣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佛教產生之前,印度社會中就已存在著稱之為“阿育吠陀”的醫學知識體係。現在風靡全球的瑜伽,隻是它的一部分。在梵語中,“阿育”的意思是廣義的“生命”,不僅包含身體,還包括心智、意識與靈魂;而“吠陀”的意思則是“知識或智能”。因此“阿育吠陀”可解釋為“生命知識”。它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而是世界上有記載的最古老的綜合醫學體係。再加上醫學與宗教之間存在著本質區別,所以如果想要全麵了解古印度醫學的基本內容,就必須跳出宗教的束縛,尋找“阿育吠陀”原始的梵文文獻。好在梵文在印度和尼泊爾並沒有滅絕,梵文及梵語直至20世紀初還是尼泊爾的官方語言之一,也是印度23種官方文字及官方語言之一,多次普查結果顯示,至少有幾萬人以梵語作為母語或第二語言,並有數份用梵文出版的報章和雜誌。梵文還是印度和尼泊爾“佛教”和“印度教”高級僧侶之間的交流語言。這種古老語言的延續,能夠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古印度醫學的原貌。

《吠陀經》是古印度的梵文聖典,它在印度曆史的地位與《聖經》在西方國家的地位相仿。《吠陀經》共有四部,又稱“四明”。其中,《梨俱吠陀》最早,其他三部是《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古印度最早的醫學記載散見於《梨俱吠陀》和《阿闥婆吠陀》。《梨俱吠陀》是讚頌神的詩集,但也提到藥用植物,並提及麻風和結核病,但是記錄得很簡略。《阿闥婆吠陀》是巫祝和祭祀的詩集,其中除了講述避免災害的禮儀、咒式外,還有一些醫學相關記載,如金石創傷、蛇毒蟲咬傷的病例,以及治療這些疾病的草藥,共有77種病名;還涉及解剖學,提到骨骼的數目;並提到婦科病和保健術;此外,還記載了獸醫學。

“阿育吠陀”附屬於這四部經典詩集,從內容上判斷應該歸屬於《阿闥婆吠陀》。“阿育吠陀”的理論基礎是:健康與疾病的三體液學說。三體液分別是指氣、膽和痰,又稱“三大”。古印度人認為三者必須均衡才能保持人體的健康,一旦三者出現紊亂,人就會患各種疾病。還有一種說法是:造成人們生病的原因,是體內三大生命能量失去了平衡。這三大能量分別是瓦塔、皮塔和卡法。一旦這三大生命能量太多或不足,都會導致人們生病。這種平衡不單單是人體本身,還包括人體同自然環境的平衡。這兩種說法的不同應該是源於理解的差異,前者是從人體、生理角度解釋疾病與健康;後者好像站在更高的高度,或是從文字字麵意義的探究。盡管現在梵文仍在應用,但在長達數千年的曆史演變中,也難免產生意義的差別。“阿育吠陀”將治療分為8科:一般外科、特殊外科、體療、鬼神、小兒科、解毒、長壽、強精。由“阿育吠陀”可知,印度古代即已認識多種疾病,而且對醫學相當注意。“阿育吠陀”也一直被視為聖學之一,在各時期都相當受重視,如婆羅門教將“阿育吠陀”定為學習的三十二明之一,佛教也將《醫方明》列為應當學習的五明之一。

到了婆羅門教時期(約前1000—前500),噉食和他的弟子如火、布哈拉等人又對“阿育吠陀”加以引申和發揚,更加詳細地說明了“阿育吠陀”。他們在“三大”的基礎上增加了血液,成為四體液,又加入了7種成分,即血、肉、骨、精、脂、骨髓和乳糜(消化的食物),認為這7種成分均來源於食物。還有人並入了排泄物:尿、糞、汁、黏液、發爪和皮屑。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係:疾病來源於體液、身體成分和排泄物的紊亂。如火把眾師生的理論觀點和診療技術加以整理,著有《噉食氏集》,內容也分為8章,論述8科的具體治療方法:體療科,全身各部位疾病的診治;普通外科,拔除異物、敷裹繃帶等;特殊外科,使用利器治療頭麵五官、頭頸病;鬼神,印度人深信各種精神疾病是受鬼神的影響;小兒科,不僅包括胎兒、幼童、孕婦的醫治,還包括育兒方法等;毒物學,感受動植物毒物後的症狀和解毒劑的配製;長壽科,如何保持頭腦清醒、身體強健;強精學,如何達到生育健康。其中不僅敘述了藥用植物,還涉及生理學、動物學。由於大象在古代印度戰爭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很多對大象疾病的描述。另外,還有關於牛、馬等動物的記載,可見印度在很早就建立了專門的獸醫學。另一弟子布哈拉著有《布哈拉集》。可惜,這兩本書都失傳了。幸運的是,《噉食氏集》三分之二的內容被印度內科鼻祖闍羅迦引用到其著作《闍羅迦本集》中,另三分之一由8世紀時特裏達巴羅所整理修訂。

在婆羅門教時期,醫生地位很低。按照《摩奴法典》規定,將人分為四種等級:婆羅門(僧侶)、刹帝利(武士)、吠舍(農人或商人)及首陸羅(奴隸)。最初一直由婆羅門(僧侶)兼任醫生,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與神最接近。慢慢的,一些婆羅門(僧侶)就主要負責醫生的職責了,這時他們的地位略低於婆羅門。隨著實際操作醫生的逐漸發展,醫生就完全獨立了出來,此時他們的地位就改為吠舍級了,隻高於奴隸。這種地位前後的懸殊或許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盡管醫學受到宗教限製甚至打壓,但依然不能停下醫學獨立、發展的腳步。

事物的發展有低穀就會有高潮。到了佛教時期(前5—5世紀),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等級”,主張一切人人平等。這樣的教義獲得了當時大部分被壓迫人民的支持,因而傳播很快。為了便於傳教,佛教徒開始喜歡研究醫學,故佛教時期印度醫學最發達。孔雀王朝出現了專門的醫學院校——太克拉西大學。月護王的首相迦南克耶曾著《治國要術》一書,文中對醫學、藥物學有很多論述。阿育王時期,全國設立了專業的醫院和獸醫院,每十餘個村鎮即有類似醫藥局的設置,可見數量之多。古印度最著名的兩部醫學著作《闍羅迦本集》和《妙聞集》也在佛教時期相繼出現。兩本著作有著鮮明的特點,前者幾乎沒有涉及外科技術,而後者詳述了外科治療方法。

1世紀印度著名的迦膩色加王(大月氏第三代王)的禦醫闍羅迦著有《闍羅迦本集》,是“阿育吠陀”醫學中的權威著作。此書是闍羅迦根據已經散亂的《噉食氏集》重新編排、加工整理所著成的,是內科學的代表。書中提到的草藥、礦物藥和動物藥共有500餘種,不僅寫到藥物性狀、適用的病症,還畫有一些藥的形態,記錄了培植和收藏的方法。他認為良藥有四種特性:潛力強大、適合疾病、易與他藥混合、久藏不壞。闍羅迦不僅探討了診斷、疾病預後和疾病分類問題,還把營養、睡眠與節食視為維護人體健康的三大要素。他的書被譽為醫學百科全書。

此外,闍羅迦還提倡講究個人衛生,提出日常生活應該規律,並要重視運動的價值。《闍羅迦本集》第7篇第31章中提到:運動能使身體發育均衡、關節和筋骨強健,但不可過度。“瑜伽術”就是運動項目之一。他對醫療設施也有記載:堅固的房間,光線良好,沒有煙塵,並應配有浴室、廚房、廁所及運動場所。還談及醫學倫理道德,強調對患者的護理,提出護理人員應有四德:掌握護理患者的知識,自願為患者服務,愛護並關心患者,注意清潔。從以上內容可知,當時印度醫學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此書先後被譯為波斯文、阿拉伯文。

《妙聞集》是“阿育吠陀”醫學的外科代表著作。這本書僅完成了一部分,曾經被人篡改,具體成書時間無法考證。直到4世紀,哲學家兼藥學家龍樹始將此書修訂整理完成。書中論述了什麼樣的學生適合研究醫學;敘述了全身骨骼、關節,並提出外科應設立手術室;描述了各種外科器械,它們大都是鐵製的;外科醫生應當常以動物練習切開、割截、結紮縫合等技術;介紹了切割術、截除術、吸引術取異物、傷口縫合術;記載了脫臼複位法、骨折用夾板治療等;論述了8種外科手術:切除、切開、亂刺、穿刺、拔除、刺絡、縫合、包紮,及其適用的疾病。古印度有一種割去鼻子的刑罰,在我國古代也有劓刑的記載。割去鼻子,雖然不至於危及生命,但它影響了人的外形,對人格是很大的摧殘。古印度醫生就研究怎樣製作一個假鼻子,來美化他們的麵容。《妙聞集》記載的具體做法是:先用樹葉比照切下的鼻子裁好形狀;然後在額頭上按裁剪好的形狀取一塊皮膚,但不能完全剪下來,還要保留一部分,保證這塊皮膚有生理活性,這也是額部取皮的原因;最後,把這塊皮膚縫合在鼻子傷口上,中間加入填充物保持一定形狀,放置兩根管子保證呼吸通暢。這樣製作的假鼻很是精巧。這或許是記載最早的美容手術。另外,此書還描寫了白內障切除術和疝氣手術。書中同樣特別強調醫學倫理,可歸納為:①醫生應有四德,即正確的知識、廣博的經驗、聰明的知覺和對患者的同情;②醫生要以一切力量為患者服務,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③醫生要有好的儀表、習慣和作風;④醫生要全麵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術;⑤在外科治療中,醫生要和助手密切配合。

同時期著名的醫學專著還有婆拜他著的《醫經八支》。婆拜他與妙聞和闍羅迦齊名,同為印度的三大名醫,被歐洲人稱為印度的蓋侖。此書是按“阿育吠陀”的分類編輯而成的散文體醫書,係統論述了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及治療學等方麵的內容。後來他又用詩歌體形式編寫了另一本書《八心集》。《醫經八支》隨佛經傳入藏族地區和蒙古地區,對藏醫學和蒙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現在到印度,依然可以感受到“阿育吠陀”醫學的魅力,但人們已經更側重於其養生保健的內容,這主要包括按摩、瑜伽、心理調節和保健藥食等。

2.4甲骨記載的古中國醫學

提到中醫學,不能不講《黃帝內經》。黃帝、岐伯對中醫影響深遠,中醫自古又被稱為岐黃之術。大部分學者認為《黃帝內經》是戰國至秦漢時期的作品。《黃帝內經》的成書,標誌著祖國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該書收集整理了前人的論述和當時醫學各方麵的進展。從文體、敘述等方麵來判斷,《黃帝內經》並非由一人著成。在《黃帝內經》出現之前,傳統中醫學又經曆了什麼樣的發展曆程呢?

有了人類的活動,就會出現原始的醫療實踐。那麼在中國的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進行了哪些醫療探索呢?又有著怎樣的醫學記載呢?讓我們把目光轉向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甲”是指烏龜的甲殼;“骨”一般是指大型動物的肩胛骨、腿骨等大塊骨骼。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即稱之為“甲骨文”。因其記錄的多是占卜的情況,也稱“卜辭文字”。甲骨文產生於公元前14—前11世紀中期,即商代後半期,記載了商代許多重要的史料。但甲骨文被世人發現、了解,卻是在其產生近3500年之後的18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