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吟誦關中(2 / 3)

文祥以人為敘述主體的幾篇散文,把複雜的人生經曆寫得簡約而生動,讀來十分抓人感人。他深得敘述文體的寫作奧妙,又極具表述的基本功夫,力避鋪張繁冗,總是能篩選出十分鮮活而又極富個性的細節,包括滲透著人物心理特性和個性氣質的行為細節和語言細節,讓我看到一個個陌生而又真實的人物。他寫到父親、母親、大舅和祖父這些親人是如此,寫到他的老師和朋友也是這樣的藝術效果。他和這些人的相處相交裏,崇尚著他們精神層麵最珍貴也最具個性魅力的品格,常常達到對生活的某種哲理的審視。我在閱讀時不止一次感歎,這些記實性散文對生活的審視深度,人物個性氣質的獨立性和鮮活性,語言的準確和生動,遠遠強過那些忸怩、做作、矯情如空殼的小說。

文祥有不少寫自己生活情態情趣的散文和隨筆,同樣寫得不同凡響。這主要不指文字色調,而是作者的思維、觀念、理想、追求以及興趣。有這些充沛的東西張揚在文字篇幅裏,每一篇都可以感知到豐富充實而又是獨立思考的內涵,才有不同凡響。《和平是福》寫到作者目睹美軍轟炸伊拉克的畫麵,爆炸的火光和煙霧裏,是被毀的殘骸和屍體,驚恐的眼神和無助的哭泣。作者問到:“中國人講做人的尊嚴,西方人講做人的權利,你真的能用飛機和導彈炸出歡迎你的笑臉和掌聲嗎?!”這是美國發動伊戰第13天寫下的文字,事過兩年半的現在,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著襲擊和自殺或爆炸所造成的伊人和美軍的死亡。麵對伊拉克的這種形勢和局麵,我就欽佩文祥當初這種判斷,伊戰兩年多以來的演變,驗證著這個判斷,不僅是情感的,排除了種種利害關係的哲理性判斷,才是深刻的。

再如純粹抒發個人情懷情趣的《築屋於野》,在故鄉“蓋幾間瓦房,圈一座小院……屋後一道嶺,屬渭北梁山一脈……左鄰右舍,周圍是望不到頭的果樹和莊稼。每到周末節假,……偕妻拎孫,回到這鄉間小屋。坐在院子裏樹陰下的石凳上,脫去那一身的‘周正’,袒胸露背,挽褲赤腳,端一碗妻擀的漿水細麵條,那感覺簡直是神仙了……”這是一種情懷,一種人生境界所決定的情懷,不可單純看成故鄉情結或鄉村生活習性。君不見多少昔日受凍餓肚的鄉村窮娃,熬得升官了或財大氣粗了,什麼衣料貴就穿什麼,什麼飯最奢華就品嚐什麼,笙歌豔舞,卡拉OK,也算是一種興趣和情懷。我在讀到這些篇章時有一種沉醉,文祥在鄉居時,不無自得其樂的感覺,清澈如星月的心境,完全和我一轍。我進入他文字裏那個鄉間小院,感覺和意識完全融入我在原下新蓋了房子的老宅了,我在小院抽煙、喝茶或飲酒,夜風從原坡上吹下來,挾裹著螞蚱的歌唱。就在這一刻裏,我理解了文祥,在物欲膨脹和時尚流行的迷亂裏,保持著也陶醉著一種純淨高潔的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