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關中這地方(2 / 2)

偌大一個關中,披山帶水,金城千裏,雖無城池之鎖鑰,卻因四麵有關,固若金湯,天人無犯。日本人侵略中國,占了中國那麼多地方,就是進不了潼關。小時候聽過“孔子西行不到秦”的故事。孔子是來辦好事的,千裏迢迢跑來教化秦國人,剛進潼關,卻被兩個隻有幾歲的孩子擋住了去路,原來這兩個孩子坐在路上用雙腳橫著打一座土牆玩。孔子的學生讓孩子讓開,這兩個孩子竟然質問道:“請問孔大師,您該繞牆而行還是破牆而入?”把聖人問住了。孔子想,剛進潼關,小孩子竟如此厲害,關內不知道還有多少難題,於是知難而退,打道回山東去了。這故事或許是外邊人編著批評關中人保守排外,或許是關中人誇耀自己這塊風水寶地,但不管是誰,都承認這裏確是“世統屢更,累起相襲,神靈所儲”的“帝王之宅”。比方周秦漢唐赫赫皇上,比方赤眉綠林、黃巢闖王莽莽英雄,個個都要在關中坐把龍椅,站穩腳跟。

不過,值得關中人炫耀的輝煌卻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自盛唐以後,關中就再也未能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算是一千年河東,一千年河西了。然而,不知是長安八水過於養人,還是關中八景過於迷人,抑或是信奉平安是福的關中人世代平安,抑或是一千多年前的輝煌形成了厚重的積澱,關中終於有了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文化:持重守成,四平八穩。

關中的風格關中的文化曾經給關中帶來過綿綿的福祉。20世紀60年代那令人難忘的“三年困難”,全國天災人禍,幾乎全國人都挨餓。關中自不例外,但和一些地麵餓死那麼多人,有那麼多孤兒院比起來,情況就好得多,這原因既有關中是塊好地方,更有關中的四平八穩,沒有那種“寧叫人吃草,不叫紅旗倒”的極端。這樣的例子很多。過去不少的運動,關中總是不前不後,冒不了尖,到後來運動錯了,當時越是先進損失越大了,關中就反得其利,少受其害。

然而這種持重守成四平八穩的關中風格關中文化也讓關中人吃了大虧。1978年,安徽的農民率先掙脫了“一大二公”的束縛,把自己的命運和土地聯係起來,好多地方起而響應。這時的陝西人持重守成四平八穩,一定要等紅頭文件。紅頭文件到了,一看不是最高層次的,還是不行,要等要穩。最後全國大同了,陝西遲到了兩年,損失也就不小了。

如今,可是論發展奔小康的年月,關中分明感到了吃力。關中人或許應該弄明白:關中這地方對於關中人,是福祉,也是負擔。

唉!關中這地方。

right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