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登驪山(2 / 2)

《臨潼縣誌》這樣描寫驪山晚照:在老君殿的北邊斷層處有一轉折,驪山在這裏向西南漸成緩坡。而夕陽西下時太陽正照在麵向西北的山坡上,這便形成鮮明的反照。一時之間,樓殿亭台,崖壁幽穀,蒼鬆翠柏,折射著太陽的金光,各呈異彩,景色萬千。夏日午後,驟雨初霽,夕陽突現,彩虹經天。到了秋天,紅霞晚照,紅葉遍地,山體一片通紅。如此這般的晚照景致,自是令人陶醉令人迷戀了。

於是,人們登驪山總想親身觀賞到晚照的精粹。我們也是午後登山,爬到晚照亭太陽已經西下,隻是未能巧遇一場雨,還要立時停了,終沒見上驟雨初霽彩虹經天的景象。不是秋日,也就沒有山體通紅。但站在這裏看驪山景色確實不錯。一層一層的斷崖幽穀,遍布山上山下的樓殿亭台,更可見滿山坡的蒼鬆翠柏,山石花草。晚照亭往上,便是老君殿老母殿幾個平台,在平台上舉目南望,可見烽火台。我們沒有看見晚照的景色總是有些遺憾。細細去想便有些奇怪:為什麼宋元明清幾乎都有驪山晚照的精彩描寫,元代詩人刁白有詩《渭水》曰:“渭水秋天白,驪山晚照紅。”寫得直白。明代詩人劉某《驪山晚照》詩雲:“由來驪山多奇峰,一望嵐光翠且重。複此斜陽相掩映,紅雲萬朵照芙蓉。”也是不錯。清代更有一首好詩題驪山晚照:“幽王遺恨沒荒台,翠柏蒼鬆繡作堆。入暮晴霞紅一片,尚題烽火自西來。”何以今人極少有晚照的生動描寫?是古人運氣好每每登山都有美景出現,還是今人急躁每每等不及晚照就下山了?!“入暮晴霞紅一片”,入暮時我們好多人都在酒桌歌廳,看不上晚照也是自然。

老君殿已無殿可尋,隻是殿前兩棵皂角樹幹粗壯,樹冠碩大無比,可為一景。老母殿修葺一新,灰牆紅柱,金碧輝煌,幾進門兩旁有今人書寫的對聯。在門前坐一半老不老非佛非道的男人,桌前擺放一堆香表,遊人買五元香表即可進殿,不買香表則需買五元門票。反正須花五元錢,人們當然願為老母上香表,香火也就自然旺盛。站在老母殿平台上,南望烽火台已是不遠,隻需再登一段斷層形成的陡峭小路。已有些累,不去也罷,打道回府吧。

下山走了另一條小路。也是一路樹木花草,偶爾見幾戶人家在半山腰緩坡平台處建幾間房子,不遠處有幾壟田耕種。這時已是有些饑渴,卻見路旁有一涼棚,棚裏站著一女子叫賣涼皮飲料之類,頓時肚子便叫起來。三個小夥子看著涼皮飲料發饞,還見那女子有些姿色,更有了要吃的念頭。我們落坐在一張桌子周圍,叫來四碗涼皮,再三吩咐多些醋蒜辣椒。一人一碗,不夠,再來一碗,痛快淋漓。三個小夥子一邊與涼棚女子嬉鬧磕牙,一邊爭著開賬。那女子一麵笑嘻嘻和他們玩,一麵開出涼皮天價:一碗10元。小夥子稍一遲疑,便一齊甩出百元大票,顯得瀟灑大方。其實也不算貴,食色,性也。以性為本,何貴之有?!

現在想起那碗涼皮,還是那麼有味。

驪山,還是應該再去一趟,而且一定要等到入暮時看晚照。

right2005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