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知道了方向就會找到路(1)(3 / 3)

15歲,他的父親去世;16歲,他輟學擔起振興家業的重任。18歲,他乘貨船由汕頭經香港,前往越南西貢建立公司,從事瓷土生意;後來又轉至印度尼西亞,投資橡膠工業;1958年,他到香港開始新的創業:生產人造皮革。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懈打拚,田氏家族成為東南亞最大的人造皮革生產商。

誰都不會想到,他這位富豪每次外出,隨身攜帶的竟是一個“洪福堂”牌夏枯草飲料的塑料瓶,裏麵裝著最普通的白開水。無論是接待重要的客人,還是參加商務活動,他都坦然地喝著這種自備的“簡易飲品”。

一次,在北京機場的候機大廳裏,一位記者看到他手裏拎著半瓶礦泉水,迎上前去問他:“是什麼品牌的礦泉水讓您那麼喜歡,下了飛機還舍不得扔掉?”

他笑著回答:“我可舍不得喝礦泉水,這是我從香港家裏帶來的白開水。”

細心的記者發現,他那個礦泉水瓶走到哪裏帶到哪裏,而那裏麵裝的隻是白開水。

他說自己是“孤寒鬼”(吝嗇鬼),對自己特別刻薄,舍不得花錢。他出門自己帶香皂,不輕易用一張紙,出門搭公車……他坦然地向人們說:“我看到一個瓶子,就好像看到這個瓶子後麵有十個、二十個人在為這個瓶子勞動的身影,所以不忍隨意地消費。”

年老後,他到各地捐資助學時,每到一地,必帶上他從事實業的某個兒子,而且,這個兒子還要完成一個重要任務――在他吃不完東西的時候,替父親吃掉剩下的飯菜。

幫助了成千上萬的人,晚年卻住在不大的公寓樓裏的他,不無自豪地說:“八十多歲了,連房子也沒有,私家車也沒有,每天坐公車,像我這樣厚臉皮的人基本找不到了。”

當有人讚歎他是偉大的慈善家時,他謙遜地笑笑:“我隻是做了我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做慈善當然需要錢,但更需要有一顆慈善的心。”

他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員,一個舍不得喝礦泉水卻為慈善事業捐資數億港元的巨富,他的名字叫田家炳。浩瀚的星空中,有一顆很多人不知道的小行星被命名為“田家炳星”。

田家炳以自己傳奇而樸實的人生故事,向我們詮釋了一種輝煌的人生――不僅要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還要給社會留下豐厚的精神財富。

知道了方向就會找到路

在那個周末的朋友聚會上, 我認識了剛剛周遊世界歸來的肖米粒,她25歲,一身的樸素,一臉燦爛的微笑,透著青春自信與灑脫。聽她繪聲繪色地講述她在旅途中的種種神奇經曆,在座的每個人在唏噓不已的讚歎的同時,眼睛裏都寫滿了羨慕。

肖米粒家境並不富裕,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清貧一族”了,她也沒有考上大學,她懂得的那一點可憐的外語,幾乎連簡單的交際都應付不了,但這並沒有攔住她一次次將遠征的雙足踏上前行的旅程,讓欣賞的目光觸摸世界100多個國家的美麗的風景。

她告訴我們,第一次去南非,她買完飛機票,兜裏隻剩下50塊錢了,可是,她還是毅然地越洋跨海地飛到了那個夢想的國度。她說自己在初中時,曾讀過一篇名為《到路上去準備》的小文,懂得了――選好了目標,就應當趕緊上路,至於路途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到路上再去想辦法解決好了。她常常是兜裏隻揣著少許的一點兒錢, 拿上一張旅遊圖就快樂地上路了。

雖然她一路上經常拮據得甚至吃住無著,但這並沒有一次能夠難倒她的。那年,剛到開羅,她就花光了所有的錢,餓了一天的肚子,第二天,靠教當地兩個小孩幾句簡單的中文,她不僅換來了一頓飽餐,還找到了一份賺取路費的門路。此後,她經常是一路教人中文,一路尋找最便宜的旅店和吃飯的地方,悠悠然地在埃及瀟灑地玩了三個多月。在阿聯酋,也是在花完最後的兩塊錢時,她欣喜地接了一份拍攝戶外廣告活兒,雖說這活兒很辛苦,給的報酬也不多,但她還是欣然地接受了。因為那不僅解決了她一周的吃住問題,還可以讓她免費看到許多難得的風景。

當然,旅遊路上驚險的遭遇也有許多。那年冬天,在橫穿亞馬遜河流域的原始森林時 ,她的左腿被一種奇異的昆蟲叮咬了,隻兩天的工夫,腿就腫脹得舉步維艱了,幸好當地一位好心的土著老人為她敷了一種神奇的草藥, 才幸運地保住了她的一條腿。還有一次更可怕,她乘坐的旅行車在前往尼加拉瓜大瀑布的盤山公路上,突遇大雨,旅遊車在轉一個陡彎兒時,車子猛地翻倒在路基下麵,幸虧一棵百年老樹卡住了車身。要不然,和她同行的一車遊客怕都要隨車墜入路邊那百丈深崖了。

在講述這樣的叫我們聽起來都有些後怕的遭遇時,她依然談笑風生,似乎那些都是文學作品中描述的刺激的事情,她輕鬆得跟局外人似地,一臉的雲淡風輕般的從容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