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知道了方向就會找到路(2)(1 / 3)

談到我們許多人畏難的語言溝通問題,她感受頗深地說――其實,一個人出門在外,隻要擁有微笑就足夠了。在很多時候,帶上一臉真誠的微笑,就是帶上了一份特別的通行證,會很容易地與不同國度的、各種膚色人交流起來的。她至今仍隻有靠著夾雜大量手勢才能與人交流的有限的一點外語,卻並未妨礙她結交了許多心靈相契的外國朋友,走到哪裏她都沒有感到過孤獨與寂寞。 就像在我們居住的這個小城裏自由地穿梭一樣,膽大的肖米粒像天生浪漫的三毛一樣,背著簡單的行囊,一個人瀟瀟灑灑地已經遊曆了世界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至今仍沒有停下腳步的打算。那天,她隨口說了一句很有詩意的話――也許我的生命就在路上。

當我們驚訝於年紀輕輕的她漫遊世界竟像在大街上散步一樣輕鬆時,她莞爾一笑:“我確實沒有多少的錢,腦袋裏裝的知識也很少,但我知道自己下一步的方向在哪裏。”

肖米粒的這句話,讓我的心靈猛地一顫,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已至暮年仍不懈登攀的著名探險家在回答記者充滿困惑的提問時所贈予的豪邁的誓言――因為山那裏。沒錯,正是因為聳立在遠方的峰巒那不可抗拒召喚,才讓攀援者忘卻了所有的艱難和險阻,執著地去尋找登頂的路徑,並由此誕生了一個個令世人讚歎的奇跡。

縱觀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的人生經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他們無一不是對自己心中選定的方向充滿了自信,並將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播撒在追尋夢想的旅途上,踏出了一條條各具特色的成功之路。

清晰你的人生目標

哈佛大學的一個人力資源研究課題組,曾經對數百名智力、家教、學曆、生活環境等綜合條件相差無幾的年輕人,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其中關於人生目標明確度與長短度的統計結果如下:

27%的人沒有人生目標;

60%的人有模糊的人生目標;

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人生目標;

3%的人有清晰且長遠的人生目標。

25年後,該課題組對當年接受問卷的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統計的結果表明:被調查者當前的生活狀況和分布比例,與他們當年的人生目標調查情形聯係極為密切,密切得頗為耐人尋味――

當年占3%的人生目標清晰而遠大者,在隨後的25年中,每個人的經曆各不相同,其中有的還遭遇過令人難以想象的人生挫折,但每個人都不曾改變自己當初的人生目標,他們朝著自己年輕時選定的人生目標奮鬥不止。結果,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起家的創業者。

10%的那些人生目標清晰但短暫的人,也各自經過一番努力拚搏後,大都擁有了一份相對體麵的工作,成為各行各業的專門人才,如教授、醫生、工程師、部門經理等等,他們如今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事業和生活狀況都在穩步上升。

當年那60%的人生目標模糊者,他們在後來的日子裏大都沒有進取的動力,喜歡隨遇而安,雖然大多數人都擁有了一份較為穩定的工作,但他們的生活大多較為平淡,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可言。

而剩下的那27%當年沒有什麼人生目標的人,25年後幾乎都不約而同地沉落到了社會的最底層,他們許多人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窘迫,情緒低落,常常自怨自艾,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主持這一課題研究的比爾·坎貝斯博士,在他的研究報告中,這樣深切地總結道:“其實,有些問題非常簡單,贏得人生的輝煌,最重要的便是擁有一個清晰的人生目標。那些旗幟一樣飄揚在每個人生命旅途中的追求目標,越是遠大而清晰,越能夠激發人們奮鬥的熱情,越能夠促使人們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潛力。”

是的,無論是眺望曆史,還是打量現實,我們都會十分容易地發現:那些業績卓然的成功者,原本綜合素質與眾人並無多少明顯的差異,隻是他們因心中有了明確的追求目標,有了夢想熱烈的召喚,從而有了頑強拚搏的激情,有了不斷進取的堅韌,有了雖經坎坷依然堅定向前的執著。最終,他們才擁抱了令人羨慕的驕傲人生。

印在《中國青年》封麵上的那句勵誌語――“奮鬥改變命運,夢想讓我們與眾不同”,之所以受到無數年輕或不年輕的讀者的廣泛喜愛,就在於它告訴了人們:目標與奮鬥,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時,即使僅僅隻是一個絢麗的甚至遙不可及的夢想,也同樣可以迸發出神奇的力量,可以推動著我們走向理想的彼岸。

能夠朝著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標,自信而從容地設計自己的人生,還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最佳生活境界。難怪歌德這樣感慨:“能夠把自己生命的終點和起點聯結起來的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是,我們就沒有理由拒絕那閃耀在心靈高地上的清晰而絢麗的目標,沒有理由不為那樣美好的目標而播撒心血和汗水。

盯住你手上的石頭

阿憶博士才學出眾,參加工作五年間,接連跳槽十幾次,仍沒找到一個理想的位置,還在京城身心疲憊地漂泊著。看著昔日大學同窗一個個事業有成,連那些學曆和能力遠遠遜色於自己的高中同學,也有好幾位如今都已買了豪宅和寶車,自視甚高的他更是慨歎自己命運不佳,總是得不到機遇的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