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你還要感謝那位雕塑家?”有人困惑不解了。
“是的,我要特別地感謝他,感謝他難得的認真,他的雕刻和放棄都是極其認真的。因此,我在內心裏崇敬他為老師。另外,我還要感謝他留下的那塊傷痕,它就像一隻明亮的眼睛,始終在注視著我,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讓我的每一刀一鑿都千百倍地細心,不能有絲毫的疏忽大意。”米開朗琪羅充滿敬意地道出了他獲得成功的另一個秘訣——汲取別人的教訓,以最大的認真,去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失誤和失敗,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了很多鮮活的實例,像鏡子一樣豎在那裏,隻是我們有些人不善於從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或者幹脆熟視無睹,進而導致了許多不該發生的錯誤反複出現。
大衛背上的傷痕,像一句至理名言,在提醒著我們——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既要重視別人身上小小的一絲亮點,又要高度重視別人的小小的一點錯誤,力爭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那樣,才會少走彎路、少受挫折,才會站得更高、走得更遠,才能贏得更大的成功。
以我為驕傲
16歲那年,他升入了興凱湖畔的一所極為破舊的鄉村中學,那所各方麵都過於寒傖學校,似乎從來就沒有培養出什麼值得一提的人才。學習成績好一點的或家境好一些的同學,都紛紛轉到縣城那些好學校去了,剩下不多的同學,與其說是在那裏讀書,不如說是在打發一段平淡的時光。因為不少老師和學生們一樣,再沒有任何值得驕傲的校園中,對似乎注定的前景一片茫然。
但那位叫劉忠厚的跛腳老師,改寫了學生們和那所學校的命運。
初二時,劉老師調來做他們的班主任。望著萎靡不振的他們,劉老師沒有講任何大道理,而是給他們講述了自己的求學經曆――
作為孤兒的他,15歲那年才開始讀書,而他讀的簡直不能算作是學校――沒有教材,沒有固定的老師,沒有固定的教室,牛棚、山洞、遊船甚至村前的老榆樹下,都曾經是他讀書的課堂……世界上最簡陋的學校也莫過於此了。
一位飽讀詩書的老先生,告訴在逆境中堅持求學的學生們――“雖然你們不會從眼前的學校中獲得驕傲的名聲,但你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獨特的優秀,使這所學校名聲遠揚。”
老先生那耐人尋味的教誨,深深地激勵了那些渴望上進的窮學生。後來,他們果然以超乎人們想象的勤奮,克服了如今講來仍頗讓人唏噓不已的困難,紛紛地成才、立業,竟然讓那坐落大別山深處的本來默默無聞的學校蜚聲海內外,因為從那所簡陋的學校裏,走出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科學家、工程師、教授、作家……
後來桃李滿天下的劉老師在深情地講述中一再謙遜地說:“自己是最差的一個,今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讓學校以自己為驕傲。”
此時,頗為敬佩劉老師的才識與人品的學生們,在聽過劉老師那“特別的一課”後,望著黑板上那“以我為驕傲”的五個剛勁大字,第一次開始認真地思索諸如“人生、追求、價值”這類平時總不以為然的問題,並從此像劉老師當年那樣掀開了生活嶄新的一頁。
數年以後,已小有名氣的他重返母校時,驚喜地發現:一排排地掛滿教室和走廊的,不是人們在別的學校常見的那些古今中外的偉人們的畫像,而是從他們那一屆起,陸陸續續地從母校走出的、如今正活躍在祖國各地的各行各業精英們的照片。
劉老師的夙願實現了,他們用各自的努力與成功,讓那所中學和那美麗的興凱湖一樣,有了自己驕傲而響亮的名聲。
一位外國哲學家曾有這樣一段雋永的論述:一個人隻有懂得不靠別人創造的驕傲來增添自己的光彩,而是學會用自己的優秀,為自己生活過的環境、為他人、也為自己贏得一份驕傲,他才會不斷地進取,才會充分地挖掘出自身的潛能,才會取得令人仰慕的成就。
確實如此,即使是再貧瘠的土地,也會生長希望,也會誕生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