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如果有來生(2 / 2)

(3)骨骼損傷:極少數痛風患者可引起全身性骨質疏鬆和骨折。

(4)合並其他疾病:痛風患者可同時患有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謝異常疾病,易患膽囊炎、膽石症。痛風患者合並冠心病的發生率約為非痛風患者的2倍。因為尿酸鹽可直接沉積於動脈血管壁,損傷動脈內膜,刺激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誘發血脂在動脈管壁沉積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痛風的臨床特點

痛風的臨床表現具有典型的特征,一般病人比較容易診斷。痛風的臨床特點有:高尿酸血症而引起的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反複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常常累及腎髒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形成尿酸性腎結石。

多發人體最低部位的關節劇烈疼痛。

40歲以上的男性多發(占95%),女性一般絕經後常見。

一般發作部位為腳大拇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等。長期痛風患者也可發作於手指關節,甚至耳廓含軟骨組織部位。

急性痛風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熱、疼痛劇烈,一般多於子夜發作,可使人從睡眠中驚醒。痛風初期發作多見於下肢。

痛風可引起腎髒損害,據統計,痛風患者20%~30%有尿酸性腎病,而經屍檢證實,有腎髒病變者幾乎為100%,包括痛風性腎病、急性梗死性腎病和尿路結石。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該病起病急驟,多數患者在半夜突感關節劇痛。好發於下肢關節,數小時內症狀發展至高峰,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出現明顯的紅腫熱痛,疼痛劇烈。早期表現為單關節炎,以第一蹠趾關節及拇趾關節為多見,其次為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他關節。若病情反複發作,可發展為多關節炎,受累關節紅、腫、熱、痛及活動受限,大關節受累時常有滲液。伴有發熱,體溫可達38℃~39℃,有時出現寒戰、怠倦、厭食、頭痛等症狀。曆時1~2周症狀可緩解,關節炎消退,活動恢複,局部皮膚由紅腫轉為棕紅色而逐漸恢複,有時可出現脫屑和瘙癢,為本病特有的症狀。間歇期可數月或數年,有的人終身僅發作一次,但多數人在一年內複發,每年發作一次或數次。急性炎症反複發作可導致關節僵直、畸形。誘發因素有飲酒、濕冷、疲勞、外傷手術及感染。

痛風石——痛風的標誌

痛風石又稱痛風結節,是痛風的特征性損害。痛風石是人體尿酸過度升高,超過其飽和度而在身體某部位析出的白色晶體。最常見於耳輪,亦多見於拇趾的第一蹠趾關節、指、腕、肘及膝關節等處,少數人可出現在鼻軟骨、舌、聲帶、眼瞼、痛風石主動脈、心瓣膜和心肌。未經治療的患者,尿酸鹽在關節內沉積增多,炎症反複發作可變成慢性炎症而不能完全消失,引起關節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使關節發生僵硬畸形、活動受限。這種痛風結節也可在關節附近的滑囊膜、腱鞘與軟骨內發現。痛風患者應定期測定血尿酸、尿酸堿度,痛風發作部位X線檢查及痛風石檢查等。